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故宮收藏與藝拍市場

◎ 許麗玉

故宮南院於2015年12月29日開館試營運,成龍捐贈的「十二獸首」鬧出風波。其實,在「十二獸首」掛上「文化統戰」太沉重,頂多是針對捐贈者個人的批評。另外,要求以「公共藝術設置辦法」來審查建築師設計的庭園所擺放的「十二獸首」之在地性、原創性、適法性的藝術詮釋,又難免是法匠作風。至於訴求「是否符合在地文化脈絡」或者「跟在地有更多的歷史與文化連結」,千萬別在「十二獸首」跟「十二生肖」之間再做意識形態的政治撲粉,因為台灣的藍綠政黨惡鬥已經讓日常生活中的色彩搭配變得敏感又複雜,難道我們連回家過農曆春節與說十二生肖故事的樂趣也要壓抑,只能剩下西曆的聖誕節跟十二星座?真正必須面對的現實危機是,一旦國家級博物館失去專業性,導致「藝術」成為侵襲每一個人使其無力自主的文化壓抑,比脫口而出的「文化統戰」還可怕。

這次因為故宮院長將「十二獸首」複製品當作一種收藏級的「當代精美工藝」,意外提醒了另一則新聞:2015年2月艾未未的鍍金「十二獸首」透過英國倫敦拍賣場喊出1.3億的售價,當時引起輿論批評艾未未假藉維權形象炒作藝術價值。同樣都是「十二獸首」複製品,故宮南院這場風波背後值得持續關注的是,博物館/美術館、藝術家與藝拍市場之間原本檯面下的關係似乎逐漸浮上檯面了。當媒體報導故宮院長提出「十二獸首」是「當代精美工藝」之說,引起輿論譁然,無不指責故宮南院自貶國家級博物館收藏品的格局,完全是「內行人說外行話」,虧故宮還自詡為台灣最高的歷史藝術收藏中心。這是什麼意思呢?一般來說,藝術家的作品一旦經過國家級的博物館或特定的美術館展出或者收藏,意味著這件作品以及藝術家自身取得國家級或專業級收藏單位的「認證」,藝術家的身價地位及其作品的行情便水漲船高,尤其是當代藝術家的作品與生計高度依賴藝術評論與藝術拍賣取得市場交換價值,這對收藏家更重要,專門經營藝術拍賣者深諳此道,他們穿梭在博物館、美術館、藝術家與收藏家之間,藉由展覽、認證、拍賣、話題哄抬「藝術品」的交換價值、創造利潤。

這些內行人的活動原本止於特定財經能力社團的門檻內,如今已經漫延到博物館與美術館。基於政府分配的預算拮据,加上營運的制度僵硬,公立的博物館、美術館幾乎只能是行政單位,顧不了策展、館藏與研究的專業,業務轉向委外辦理展覽與賣店來平衡營運壓力,而博物館與美術館的公信力有助於認證拍賣物的真假與價格,靈活的策展者便成為博物館、美術館、藝術家、收藏家與藝術拍賣活動之間重要的媒人,形成今日的藝術品拍賣履歷是由內行人聯手操作物件的整理、評論、展覽、認證與拍賣的過程。這就像是《寂寞拍賣師》(The Best Offer)電影裡拍賣師主持拍賣,一如往常熟練的念稿子,即使背對著拍賣文物牛頭不對馬嘴吹捧歷史、藝術價值,台下仍會有人舉牌出價、成交。其中,外行人最看不懂的荒謬是,拍賣物件本身的藝術性幾乎不是重點,創造利潤是透過物件交換價格持續滾動金流,並帶動其他的投資市場如房地產與股票。

不論故宮南院是否為十二獸首鍍金,令人憂慮的是如果像這類的國家級博物館終究是親近藝拍市場了,那麼其他的博物館、美術館近況如何呢?

(作者為大學建築系老師、獨立策展人)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