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防治登革熱 需要新思維

◎ 金傳春

全球登革熱的突發流行與病例數速升,致近五十年發生率增三十倍。世衛組織於2013年11月呼籲鼎力防治。

早年,流行深重的東南亞登革熱防疫人員來臺取經,主因我們強化偵測,不僅輕症通報,且偵察到第一個確定病例,即擴大血清偵測,未發病者也測登革抗體,環保署策略規劃打斷傳染鏈,不讓病毒過冬。

惜全球暖化、東南亞疫情嚴重與天氣變化多端,我國近年登革防治顯現瓶頸問題,包括:(一)幾乎每週(尤其東南亞流行季時)有境外入台病例;(二)真正的第一個病例,易漏球致斑蚊悄悄傳播;(三)傳統病媒蚊指數不能「早而精準」預測人的流行;(四)多數感染者可病癒,若居民對登革熱警覺度低而病毒又易傳播,常至群聚病例才被發現;(五)登革重症病例年齡較他國高且有多重慢性病,無法完全套用世衛組織的臨床診治指引;(六)常流行區多為埃及斑蚊易躲的都會舊屋,流行時不噴殺蟲劑,難馬上趕盡殺絕帶病毒的成蚊,但若民眾、民意代表尚未明瞭,往往待死亡病例出現才提升配合度。因此,臺灣需因時地制宜的防治策略。

埃及斑蚊資料照。(記者葉永騫攝)

今年臺南、高雄、印度的疫情,再再顯示強化早期預防、備妥迎戰人才及系統化整合防治為防疫成功的要素。簡言之,過去我國屋內、外病媒蚊各由衛生與環保單位負責,已不符合時代潮流!

事實上,美國南部大量降低埃及斑蚊而成功控制黃熱病,一九五〇至六〇年代遂推廣至中南美與加勒比海國的登革熱防治,甚至一度撲滅埃及斑蚊;新加坡一九七〇至八〇年代及古巴一九八〇至九〇年代沿用此法;惜其永續性差,一旦群體免疫低而病毒入侵,即發生流行。為此,法國三十年耕耘研展疫苗,美國、日本相繼努力;然各國的流行病學不同,目前的疫苗臨床試驗在年輕健康者,而我國的高危險群較年長多慢性宿疾。另病媒防治上,美國研究群以遺傳工程備製不易傳播登革病毒的埃及斑蚊;澳洲學者以蚊內共生沃爾巴其亞菌(Wulbachia)致不孕蚊,降低後代蚊的傳播力,增防治永續性,但試驗多在郊區,大規模施放於都會區的成果仍是未知。

誠然,臺灣對大流行須加快跨校院研發合作能量;具成功防治登革經驗者應建立可快速動員的整合偵測與流行資訊系統,以系統化新思維與評比不同防治法的實證數據,決定防疫策略,齊心提陞流行區與他國的防疫成效。(作者為台大公共衛生學院教授及台灣公共衛生促進會顧問)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