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走一趟鳳山招待所

◎ 李筱峰

史蹟不是餐廳飯店,能用來「招待」人嗎?誰曰不可!

飯店餐廳饗我們以美食;史蹟則饗我們以精神饗宴,我們可以從史蹟背後,體會歷史的脈動、前人的事蹟、社會的變貌、時代的跫音…。只是,這些精神食糧未必如餐廳的料理那樣美味可口,相反的,也許它往往充滿著辛酸與血淚!例如,走一趟「鳳山招待所」,接受這個歷史遺跡的「招待」,了解其背後的歷史之後,能不唏噓浩嘆、泫然欲泣者,幾希?體會辛酸血淚的歷史,可以激發悲願,化為動力,珍惜現在,一起為未來奮鬥!因此這樣的史蹟的保存與探究,就顯得益加珍貴。

「招待」與「蹧蹋」兩個詞的發音,不論用北京話讀,或是以福佬話(「台語」)唸,都很接近。說來也夠諷刺,這個叫做「鳳山招待所」的地方,其實不是在招待山珍海味的場所,而是專門在「蹧蹋」人權的地方!

戰前,這個地方原本是「日本海軍鳳山無線電信所」,日本在此地設置大規模無線電信所,做為日本帝國主義者南侵的電信據點;戰後,就在國民黨政權面臨共產革命的兵荒馬亂之際,一九四七年七月,此地被改為「招待所」,其實是「看守所」,專門做為拘禁、審訊(當然同時進行刑求)異己的地方。在一九五○年代許多被國民黨政權認為有礙其「反共大業」的人,被請來這裡接受「招待」。當時海軍內部因派系整肅的案件,有非常多的人在這裡受到「人不像人」的「招待」!

「鳳山招待所」,為兩個時代、兩個外來政權,留下了見證:在外來政權統治下,台灣只是「工具」,不是「目的」。

高雄市歷史博物館邀集張炎憲教授、顧超光教授等學術團隊,進行這個史蹟的整理與介紹,並且對當年在這裡受到「招待」(「蹧蹋」)的許多位政治受難人進行口述歷史的採訪記錄。現在這些成果都已收集成書,我甚感欣慰!

然而,書成之日,與我情同手足的張炎憲教授,卻因赴美進行另外的口述歷史採訪途中猝逝,令我傷痛失魂!回首本書,細撫本書,就更覺彌足珍貴。

(作者為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教授)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