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反制解放軍巡弋飛彈

■廖宏祥

國防部日昨公開由模擬系統計算的解放軍巡弋飛彈攻台模式,與我軍防禦成功機率,以為爭取愛國者三型飛彈特別預算的理論基礎。

粗略說來,面對來襲的飛彈,我國應有的作為至少包含主動防禦、被動防禦與主動攻擊。

主動防禦應該包括搜尋、偵察、追蹤、預測及攔截。彈道飛彈由於其飛行軌跡的關係,相對來說容易偵察到;但攻陸巡弋飛彈因為飛行特性和飛機相似,經常會被誤認。即使架設了地面與空中感測器防禦網,也會因為攻陸巡弋飛彈的雷達橫截面與紅外線輻射極小,使搜尋、偵察和追蹤的工作難度加倍。但就算如此,國軍亦絕非如少數現役與退役將領之前在媒體所言般,一籌莫展。

台灣現有E-2T鷹眼機載預警機所配備的AN/APS-145空用預警雷達已能夠解決偵察和追蹤的問題。然而,為了強化二十四小時的監測系統,台灣仍需要取得其他本小效高的空中感測器,如:高空無人氣球、繫泊無人氣球、無人飛行載具等,並將之整併於空防系統中。

國軍現役可用來攔截攻陸巡弋飛彈的武器系統包括檞樹飛彈、復仇者飛彈、雙聯發「刺針」飛彈、鷹式地對空飛彈、高射砲,及配備空對空飛彈的二代戰機等。但由於指揮、管制與戰管是飛彈防禦的核心,台灣現有的空防體系應發展為整合防空與飛彈防禦的網絡。所以國軍的長期目標應是透過整合三軍的各種感測器與指揮所,建立起單一整體空中圖像(SIAP)。

雖然主動防禦方式極具吸引力,但被動防禦的耗費較少,也較能保護平民。被動防禦包括如何掩護重要資產,降低我方易毀性、減低敵方飛彈攻擊的成效、增加我方人員及裝備的存活率,並在遭受攻擊之後,迅速恢復與重建。例如,軍事設施可能使用偽裝、輻射管制、熱遮蔽或其他方式,避免被敵軍偵察並鎖定。

而透過量化工具的使用,如:動態規劃、最佳化、模型建造與模擬,可提升軍方對攻陸巡弋飛彈來襲時的路徑預測能力,便可將偽裝及誘餌的部署更趨完美。可惜的是,由於建軍思維等因素影響,國軍較不重視被動防禦,不但浪費有限資源,更暴露諸多弱點。

從科技的角度,我們可以導引系統在攻陸巡弋飛彈中的作用來說明如何反制。在所有的導引技術中,陀螺儀可能是最難以從飛彈外部加以干擾的組件。相對而言,衛星定位系統利用無線電波信號修正飛彈位置,即使是一支手機所發射的電磁波便足以加以干擾。至於破解飛彈彈體上的地貌比對導引系統,只要透過精心布置的煙熱源和大型氣球,就可干擾彈體電腦的地形比對以及修正軌道的功能。

被動防禦其實就是一種風險管理的策略。被動防禦不僅只靠工程訓練就可達成,還要靠作戰想定做損害分析及擬定因應策略。因此,風險管理的技術在被動防禦中的重要性和專業工程技術是不相上下的。

而要扭轉過去傳統的守勢準則,台灣至少須擁有下列二項資產:即時偵察情報與長程精確打擊武器。

台灣現有的諸多衛星資產回傳影像所需的時間,均需一天到三天不等,難以追蹤敵人在戰場上的運動。所以台灣可以利用無人飛行載具進行偵察,確認船艦與地面部隊的位置。

更重要的是,長程的精確攻陸巡弋飛彈是台灣應該追求的解決方式。據估計,未配有地貌比對導引系統的攻陸巡弋飛彈造價僅及彈道飛彈的三十%,即使配有此系統,耗費也只需彈道飛彈的七十%。

總而言之,倘若主動攻擊是飛彈防禦的關鍵支柱,台灣就必須加以重視,尋找各種管道突破發展攻陸巡弋飛彈技術上的障礙,並進而徹底改變我國的建軍思想。

(作者為國家高速網路與計算中心計畫召集人,台綜院戰略所研究員)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