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12強加油吶喊的台灣味

◎ 林冠志

從二○一三年的世界棒球經典賽到今年的世界十二強棒球賽、世界盃足球亞洲資格賽,每次的國際賽事,往往是最能凝聚台灣人民的感動時刻,大家不分彼此賣力地為國家代表隊吶喊加油。

從近幾年來的國際賽事中,筆者觀察到一個現象,就是從台灣國家代表隊的加油口號中,發現了台灣人民本土意識的崛起,民心思變的自然潮流。最明顯的差別就在於加油口號中使用「中華」、「CT」的比例呈現大幅下降,吶喊「台灣」、「福爾摩沙」的比例明顯上升,尤其在太陽花學運後,這樣的現象更為明顯。台灣年輕一代對國家符號的自然認同感,出現了微妙而重要的改變。

世界棒球12強賽,台灣對古巴一戰,球迷拉出「台灣就是台灣,別說中華台北」布條。(記者陳志曲攝)

在二○一二年之前,只要有台灣國家隊出賽的場次,進場的觀眾往往吶喊的是「中華隊加油」、「中華台北加油」,報章報導使用的標題也往往是「中華健兒」、「中華英雄」;但從這幾天的世界十二強棒球賽中,我們很清楚地可以發現,不少國內電子平面媒體都已從「中華隊」全面改為「台灣隊」,現場球迷吶喊的再也不是過往的「中華台北!林智勝!」,而是「台灣最強!林智勝!」,社群網站所討論的留言,許多人自然而然地留下「台灣英雄」、「台灣精神」、「台灣隊長」、「We are Taiwan」這樣的打氣內容。前陣子的世界盃亞洲資格賽台灣和越南之戰,台灣足球迷們現場所唱的戰歌還是「Oh! Formosa」以及阿美族語的「Saicelen(加油之意)」。

這個現象,可以說明台灣人對於國家認同的自我轉變,也可以說是台灣人意識的自我覺醒,開始使用貼近自己土地生活的台灣文化符號,用以代表自己在國際上「我是誰」的自我認同定位。尤其在一九九六年後出生的新一代台灣人,他們沒有經歷過黨國體制壓迫和大中國政治意識形態洗腦的年代,對他們而言,身邊台灣廟埕的磚瓦、自由民主的福爾摩沙、史詩電影中的莫那魯道、全壘打的台灣隊、西太平洋的海洋島國,才是新一輩台灣人心中認同的祖國文化符號。而這個祖國的名字,就叫做「台灣」。

(作者為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生)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