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台灣亟需「生物設計」人才

◎ 林詠凱

我學的是生物,其實生物學裡面很多概念被用在工業界,比如模仿荷花葉奈米結構的紡織材料,還有航班的運籌模仿蜜蜂與螞蟻的遷移,這些例子現在被稱為「仿生科技」。工程領域跟生物學學習的很多,生物領域跟工程界學習的卻很少。

舉個例子,我們常常聽到「工業設計」這個學科,卻很少聽到「生物設計」這個學科。其實生物設計可以做的事情很多,小到DNA引子,生物晶片,轉殖生物作,也可能是健康食品、生醫材料或是一個工廠。

「生物設計」不只是把生技的產品做得「有效」、「有用」或是「好看」而已。台灣過去幾十年培養了很多基礎科學人才,這些學者有很好的學術能力,可以寫很好的論文在國際上跟一流學者競爭,但卻不見得是產業或是社會需要的。台灣的學者應該要在研究開始構思前,就把使用者的需求與市場的變化列入範疇,開發可以實際介入並改善使用者生活品質的產品。

也就是,研發者在開發時,就先做好了「有效」又「好用」的技術,然後到工廠裡優化放大的同時,做產品設計的人才介入把產品做得「好看」,而市場行銷的人才也努力把產品變得更「好賣」,這一整個過程就可以稱為「生物設計」。

生物設計可以教的東西很多,比如基礎的生物學概念,可行性評估、成本加總估算、消費者行為、雛形規劃、品牌經營,還有讓產品「好賣」的行銷方法等等。

很多人認為二十一世紀會是生物科技的時代,我倒認為在這裡面生物設計的角色會相形吃重。台灣是海洋國家,沒有豐富的天然資源,有的是扎實的生物科技人才,跟產業供應鏈,未來生技產業不應該陷入「做很多」或「做很便宜」的紅海中,而是應該積極創造價值提升的藍海。

當前發展「生物設計」人才是當務之急。我們總不能等到比賽開始了才在找選手,應該是現在就積極培養人才,培養人才的同時,我們也可以重新盤點與整合我們的生物科技產業。在此沉重呼籲政府與學術界要更重視生物設計人才的培育。(作者為文化大學動物科學系教授)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