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海洋版寂靜的春天

◎ 黃向文

1962年,瑞秋卡森撰寫《寂靜的春天》,憂心DDT對環境的危害,喚醒各國採取行動,有效地保護地球免受DDT危害。近日擱淺於台灣近岸的抹香鯨解剖結果,正告訴我們,地球所面臨海洋版寂靜的春天,塑膠正是這個世代的DDT。

海洋動物因塑膠而亡已經不是新聞,塑膠自1950年代發明以來,其方便耐久的特性被廣泛使用,大量塑膠垃圾流入海中,成為更廣泛的汙染源。近期研究發現,海中塑膠碎片密度達每平方公里58萬片,每年有約800萬噸塑膠垃圾流入海洋。到2025年,每捕撈3公噸漁獲就會有1公噸塑膠垃圾,迄今有600種海洋生物體內發現海洋垃圾,2015年9月兩篇研究報導表示有52%的海龜可能誤食海洋垃圾,記錄過的80種誤食海洋垃圾的海鳥,平均29%個體有塑膠垃圾,推估到2050年有99% 種類海鳥可能誤食海洋垃圾。

全球的海洋是連通的,海洋環境的保護需要國際合作。因此,智利與美國於於2015年10月舉辦第二屆海洋高峰會,將海洋垃圾、海洋酸化以及永續漁業列為海洋保護優先議題;各界承諾海洋保護工作達八十餘項,投入資金超過二兆美元,包括美國與中國簽訂雙邊協定,在四個主要港口致力減少海洋垃圾量、通過反水產品詐欺國家行動方案;歐盟積極推動回收資源經濟,致力於2019年將一次性塑膠袋使用量減半,並宣示其打擊非法漁業國際行動;智利公告兩個總面積超過百萬平方公里的海洋保護區,多國政府及基金會提供經費投入海洋環境變遷、酸化、海洋垃圾監控與減量之科技研發與教育宣導。

從各項議題來檢視台灣現況,仍有極大努力空間。海洋保育基金會十月初公布全球2015海洋健康指數,台灣僅有64分,低於全球平均70分,居221個國家地區中第141名。在各項指標中,排名最低者為潔淨海水(45分,排名第193)與永續漁業(31分,全球第164),無異提醒我們在諸多海洋事務中,此兩項最值得檢討與改善。特別是歐盟於九月將台灣列為漁業管理的黃卡警告國家,顯示台灣存在非法漁業及管制不力的問題。至於海洋垃圾,國內除了少數研究報告及民間積極淨灘外,政府並沒有整體規劃或國際合作。

海洋委員會的成立與否討論十多年,終在今年六月通過相關組織條例,原本期許海洋保育署與國家海洋研究院能對此類跨機關事務有更深入的研究規劃與行動,但如同第九條所言的「本法施行日期,由行政院以命令定之」,使得海洋委員會的設立又陷入下一回合的等待。

希望主事者能具有國際觀的角度,深思海洋高峰會及海洋健康指數中全球海洋重大議題的發展,真正制定與落實台灣的永續海洋方案。如此,或許下次可以換台灣到海洋高峰會去宣示台灣的海洋行動方案。(作者為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海洋事務與資源管理研究所所長)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