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協助新移民在地化

■邱琡雯

目前中央及地方政府針對在台結婚移民婦女(指東南亞及中國配偶)已有許多施政,主要是直接服務,包括生活適應輔導、醫療衛生保健、就業服務保障、提升教育文化、人身安全保護等。同時,也為第一線承辦人員開設提升文化敏感度的課程,並加強優生保健志工培訓或種子教師培訓,像教育部從今年開始辦理全國性「編纂東南亞文化教學參考資料及教師研習計畫」,希望從基礎教育著手,加強一般國人對結婚移民婦女議題的認知及多元文化觀的養成。

那麼,這些培訓課程到底該具備什麼內容呢?

以「在地社會日語支援協調者」的進修課程為例,這是由日本文化廳統籌,負責推動在地社會日語教育的業務,從二○○一年開始結合各地方政府及國際交流團體,委託「國際日語普及協會」在全國三十個地區舉辦。從課程中可以看出,所謂的「在地社會日語支援協調者」被要求具四種專業及能力 -

一、在地社會與日語支援:教材編纂,學習支援方法,班級營運,在地社會日語支援方案,日語教室問題的解決。

二、在地社會與異文化心理:異文化諮商,異文化適應,異文化溝通,加強有關在住外國人文化心理層面的知識,從在住外國觀點思考支援的意義。

三、在地社會與生活:在住外國人相關法律知識,支援體制與工作現況,掌握在地社會中外國人的生活環境,建立完善支援體制。

四、協調者的能力:為達組織運作及更有效的日語教育支援體系,必須客觀要求協調者的能力及資質。

除了承辦人員及種子教師的培訓外,教導一般日本人認識差異、理解差異、接受差異的啟蒙活動是「國際理解教育」。這是一九五四年日本響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推動國際理解教育而引進的,學校方面的稱做國際理解教室,地方政府國際交流協會舉辦的則是國際理解講座、國際塾、地球市民講座等,結合學校、NGO、JICA(國際協力事業團)、留學生、在住外國人共同推動。內容包括難民、人權侵害、貧困、環境、伊斯蘭等各類議題,從連接在地與世界的觀點出發,著眼「內部國際化」及「足下國際化」的推動。

譬如,難民議題的單元中會提到難民產生的原因、逃難的經驗、支援難民的措施、難民與日本的關係、支援難民的經驗等。難民議題不應該造成一般人對在日難民更多的偏見,因許多難民子女(第二代或第三代)在日本出生成長,本身並無逃難經驗,難民議題容易把難民標籤化,使人誤以為難民都在過苦日子。換言之,難民議題和現實生活必須接軌,讓難民子女不再受到無謂的歧視,難民議題既是全球性的,但又和在地生活息息相關。

因此,筆者建議政府針對承辦人員、種子教師、志工、學童、一般國人都能提供不同進修或教育的機會,才能更全面地落實結婚移民婦女的施政。(作者為南華大學亞太研究所副教授)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