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從北門看見 柯P文化治理危機

◎ 林奎妙

南港瓶蓋工廠的爭議,市長說無法干預文資審議的決定,直到聽擋拆志工娓娓道來,才知文資審議長期存在黑箱疑慮,於是立即承諾任內文資審議將開放旁聽。柯市長的一時失察,或許讓瓶蓋工廠獲得緩衝的可能,但這種個案式的恩澤,距離他選前「改變台北,從文化開始」的承諾,仍存在極大落差。

以台北市重大建設計劃之一的「西區門戶計劃」為例,其中整頓北門週邊環境的想法,包括新造甕城、護城河、調整忠孝東路路型等,皆承襲郝市府文化局的「北門周邊廣場改造計畫」,是為配合忠孝橋引道拆除、台鐵鄰近E1/E2特專區、雙子星大樓等新開發案,才讓長期埋沒在引道下的北門建築獲得「與時俱進」的機會,意即,主事者對於文資保存的想像是依循開發主義的腳步而來,並非城市文史優先。因此,我們看到無論是現任都發局長林洲民或副市長林欽榮皆接軌郝市府的政策,皆發表過對「北門再現」的「文化美意」,但從未聞文化局從歷史保存出發,對「北門再現」計劃將導致周邊歷史建築「三井物產株式會社舊倉庫」被拆除,進行「文化影響評估」。

若文化單位稍具考究能力就會明白,北門和三井倉庫一併修復後維持原址並存,再與現下修復中的「鐵道部」歷史連貫,將比北門進行單一復舊,更能以空間體現統治者更迭下不同面向的歷史:北門城牆作為清朝統治象徵,在日殖統治下遭陸續拆除;城門西北面是劉銘傳時期設置的機器局,後轉作為日本時期鐵道部,經國民政府接收後又步轉型成為台鐵的辦公室,這變化經常被引述為台灣百餘年現代化的敘事之一;而鄰近的三井倉庫,恰好補足殖民統治下的另一面向:三井物產作為總督府扶植的民間商社,壟斷台灣三寶「樟腦、糖、茶」的買賣,甚至奴役台灣農民為其勞動、強迫原住民遷徙祖居地以獲得更大的種植面積。

瓶蓋工廠屬於產業變遷史與勞動者處境的故事,未曾受文化單位重視。而「北門周遭」作為台北重要的古蹟聚落群,若再屈就於「空間整頓」或「單一建築歷史再現」邏輯、未有立體史觀注入,只怕接二連三的毀城滅跡,距離「改變台北,從文化開始」的競選承諾會更遙不可及。(作者為社運工作者,台南市民)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