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共和國》小野/原來告別電影 是那麼不容易的事情

小野/導演

我靜靜聽著坐在我左手邊的年輕導演林書宇娓娓道來他在二○○二年從美國學成歸國之後,進入慘澹的台灣電影界的小故事。剛開始他因為英文能力很好,便協助翻譯蔡明亮電影的字幕,之後就跟了蔡明亮的「天邊一朵雲」當副導演,之後他跟了很多導演當副導演,他說,他很樂於當別人的副導演,甚至已經當過導演後,仍然願意再當別人的副導演。他認為,每個導演都需要一個能夠聽得懂自己想法且相互刺激的人。

那正是台灣電影從最谷底緩緩爬升的「悲慘時期」。二○○一年國片票房創下了新低,七部電影總票房是七三九萬的紀錄。這一年我在台灣電視公司工作,正逢柴智屏和蔡岳勳以改編日本漫畫的「流星花園」,開啟了電視台競相拍偶像劇的風潮,我除了繼續用文學作品改編成迷你連續劇之外,也試圖鼓勵導演們嘗試拍攝本土寫實的偶像劇,鈕承澤的「吐司男之吻」和蔡岳勳「名揚四海」,是我不到兩年的台視工作中,最具理想性的偶像劇作品。事實也證明,在後來二○○八年「海角七號」揭竿而起,復興了台灣電影工業之後,這兩個具有理想色彩的導演,也陸續交出了他們精彩的電影作品,成為這波電影復興的中流砥柱之一。在台灣電影工業快消失的期間,公共電視在一九九四年推出「人生劇展」和一九九九年底推出的「紀錄觀點」,提供了年輕電影工作者磨劍的平台。一九九八年成立的鼓勵本土創作短片、紀錄片、動畫片的「台北電影節」和「電影短片及紀錄長片輔導金」之推出,也提供鼓勵和資源,留住一些電影人才。

林書宇談到了對後來台灣電影復興有影響的「純十六釐米影展」,他在這個影展中,結識了一些志同道合的熱血電影工作者,像魏德聖、鄭有傑、黃銘正、鄭文堂等人。一九九九年由年輕電影工作者魏德聖、鴻鴻、鄭文堂、蕭菊貞等人推動的「純十六釐米影展」,號召熱血電影青年用低預算來完成自己的電影作品,沒有商業考量,沒有市場壓力,一切只因為熱愛電影藝術。林書宇在返國後,加入了這個影展,將自己陸續拍攝的十六釐米作品,在這個影展中公開。他帶著笑容回憶自己當年捧著魏德聖的電影作品「七月天」,請魏德聖簽名,並且向他請教的往事。他也記得自己閱讀魏德聖在尚未成名前所寫的那本「小導演失業日記」,他如何從書中那些悲慘卻沒有被打敗的故事中鼓勵自己,這本書是當年許多年輕電影工作者的勵志書,它鼓勵著大家要一直堅持下去。林書宇曾經和鄭有傑一起拍電影,也建立了難得的革命情感。他說每逢低潮,兩人都曾經萌生「告別」電影的念頭,連改行做什麼都想好了。但是他們又會彼此鼓勵不能輕言放棄,再辛苦再窮再寂寞都要熬下去。

二○一五台灣電影第三波

今年,這些從「純十六釐米影展」中凝聚理想的導演們,紛紛交出了非常精彩的作品,林書宇的「百日告別」、鄭有傑的「太陽的孩子」、黃銘正的「灣生回家」、鄭文堂的「菜鳥」等。今年夏天誠品戲院推出一個「誠品選片︱︱台灣電影新視界」,正好反映了台灣電影在二○一五年非常奇特的現象:在這一年中,台灣新浪潮世代(一九八二)、後新浪潮世代(一九九○)、台灣電影復興世代(二○○八)及正崛起的新銳導演,紛紛都有作品在戲院上映。策展單位挑選了侯孝賢的「刺客聶隱娘」、張作驥的「醉.生夢死」、林書宇的「九降風」和「百日告別」、鄭有傑的「一年之初」和「太陽的孩子」、李中的「青田街一號」、林君陽的「愛情算不算」(台北捷運系列)。今年的國片佳作甚多,和侯孝賢同時代的王童導演也推出新作「風中家族」,新銳導演尚有謝庭菡的「屍憶」、程偉豪的「紅衣小女孩」等。

台灣電影目前仍是以「台灣電影復興世代」的導演們的創作為主力,這是一個比上一代晚了十年才形成的世代,人數眾多、年齡層也很廣,他們的創作受到台灣新浪潮電影的影響比較深,不管是關注、探索社會、歷史、文化的內容或是電影美學和電影語言的形式,這樣的傳承和發揚光大,已經奠定了台灣電影在台灣文化中很重要的元素。日後當人們討論當代台灣文化現象時,不可能忽略台灣電影的存在,及它們對台灣社會和文化的影響,例如有學者認為,台灣社會中的日本元素再度被喚起,和魏德聖一系列的電影有直接關係。但是這樣傳承的現象似乎要結束在更下一代的新銳導演作品中。這些尚無法歸類、論述的年輕導演們,似乎在電影類型上做了更多的嘗試,像「青田街一號」、「屍憶」和「紅衣小女孩」,竟然同時都放進了「鬼」的元素,卻用了截然不同的手法。未來可以預見的便是,還會有更多更年輕的電影工作者用他們不同於過去電影的手法,創造出第三波的台灣電影風潮,也許五年,也許十年,也許更快。

每個電影工作者在挫折無助時,都可能萌生和電影告別的心情,通常也都出自於對電影的熱愛所造成的低潮情緒。我在和林書宇對話時曾經表示,我曾兩次向電影正式告別。第一次是在三十歲以前,在台灣電影市場狀況仍然很好的情況下,偶然參與了幾部電影的編劇工作,覺得索然無味便放棄,選擇出國讀書了。後來在台灣電影工業快垮的八○年代初,偶然加盟了中央電影公司,遇到了許多志同道合又才華洋溢的電影工作者,一起創造了台灣新浪潮電影。八年後,剛剛才滿三十七歲的我,在筋疲力竭之後又再一次告別了電影,不想再回頭。但是後來我不斷的被「電影」召喚著,辦台北電影節、當大大小小的電影相關評審、又去電視公司上班,藕斷絲連的一直無法完全離開台灣電影界,直到今年連李中都當上導演拍了「青田街一號」,我終於相信,原來想徹底告別電影是那麼不容易的事情。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自由共和國》強力徵稿

《自由共和國》來稿請附:真實姓名、身分證字號、職業、通訊地址及戶籍地址(包括區里鄰)、夜間聯絡電話、銀行帳號(註明分行行名)及E-mail帳號。

刊出後次月,稿費將直接匯入作者銀行帳戶,並以E-mail通知。
文長1200字以內為宜,本報有刪改權,不願刪改者請註明;請自留底稿,不退稿;若不用,恕不另行通知;請勿一稿多投。

《自由共和國》所刊文章、漫畫,將於 「自由電子報」選用,不另外奉酬。
Email:republic@libertytimes.com.tw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