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股本波段跌掉二千二百多點,由當初信心滿滿的萬點論,到官方祭出種種救市措施仍跌破八千點,甚至摜破十年線,不過短短四個月。雖然全球股市最近也頻頻重挫,似有引發股災之虞,台股亦受其牽連,但不可否認的,台股在其他股市創新高時並未跟漲,跌時卻彷彿掉入無底深淵,表現堪稱全球最差,甚至不如國家財政破產、向國際尋求紓困的希臘。曾經創下經濟奇蹟的台灣竟淪落至此田地,令人不勝唏噓。
示意圖。(資料照,記者王孟倫攝)
股市是經濟櫥窗,台股虛弱雖然也有籌碼面的問題,基本上卻是反映台灣經濟的崩壞。在台股跌跌不休的過程中,陸續披露的經濟數據果然慘不忍睹:一,今年GDP預測值由三.二八%大幅調降到一.五六%,最後能否「保一」,令人質疑;二,上半年出口衰退七.一%,七月仍下滑十一.九%,外銷訂單連續四個月衰退,全年恐為負成長;三,六月景氣燈號由黃藍燈轉藍燈,景氣領先指標與同時指標持續下跌,經濟成長力道偏弱;四,第二季製造業產值大幅衰退九.二一%,是二○○九年金融海嘯以來最慘的紀錄;五,資金連續二十季外流,累計金額突破二千億美元;六,僑外來台投資衰退,台灣赴中投資卻大增。
由此看來,台灣經濟現況甚至不如金融海嘯時期。孰令致之?吾人一再指出,經濟敗壞是馬政府經貿傾中的後遺症,但執政者始終推給國際因素,如今,終於有政府官員公開說出真話。央行總裁彭淮南日前指出,中國供應鏈崛起,未來三到五年對台灣威脅大於機會,短期內,直接衝擊台灣中間財出口,兩岸競爭加劇,並造成台灣人才流失;長期間,隨中國供應鏈益趨完善,並配合其「走出去」戰略,將影響台灣在國際分工體系的位置。中央銀行的報告更明確點出,我面板、LED、石化、手機、工具機、電子零組件均遭逢紅色供應鏈惡性競爭;只有晶圓代工、IC設計,具核心技術,仍擁有領先優勢,但中國急起直追,亦不容輕忽。一言以蔽之,當前台灣產業面臨的最大挑戰,即是「台灣接單、中國生產」恐遭「中國接單、中國生產」取代的危機。
產業大舉西遷後,台商利用中國的低廉成本,做為生產基地,透過「台灣接單、海外生產」三角貿易計入我GDP,確曾讓台灣享有一段時期的假性繁榮。這個假性繁榮的真相,是創造的工作機會大都在中國,尤其台灣出口主力的電子業,資通訊產品幾乎九成以上在中國生產,乃造成一種詭異現象:十幾年來我GDP約成長五、六成,但上班族實質薪資卻倒退十五、六年。悲哀的是,中國大力扶植本國產業,紅色供應鏈迅速崛起,中國台商優勢式微,我出口(特別是對中國出口)嚴重衰退,此一假性繁榮亦將無以為繼。
其實,紅色供應鏈的衝擊並非新鮮事,早期我登陸的紡織、自行車、製鞋等傳統產業,因進入的技術門檻不高,登陸未幾,中國就有競爭性企業崛起。針對此一嚴酷挑戰,台商關廠退出者有之,但更有積極投入轉型,研發特殊技術,發展品牌,如紡織業者研發休閒運動機能衣布料,自行車開發關鍵零組件與品牌,乃得以超脫中國血汗工廠的紅海競爭,打造企業再造的成功故事。如今電子產業產值大,半導體、面板皆為兆元產業,面對紅色供應鏈挑戰,更有不能失敗的壓力,因此應參酌傳產製造業的經驗與對策,找到對應之道。
中國扶植產業的策略,大抵是以量來擊倒對手,往往大量生產,造成價格崩跌,製造產業的殺戮戰場。台灣資源少、人力素質高,應掌握自身的優勢,不宜與之硬拚產能規模。因此,對抗紅色供應鏈的策略應可歸納出幾個原則:一,追求質而非量的競爭;二,研發核心技術,搶佔產業鏈的關鍵位置;三,研發、營運、生產皆以台灣為主,企業的利益才能轉化為國民福祉,創造出真正繁榮。
台灣經濟崩壞現象已現,這是一場台灣製造與中國製造的戰爭,馬政府卻無此認知,只會一再召開會議,提出振興方案,東抄西抄,虛應故事。更嚴重的是,馬政府依舊向中國傾斜,將中國當成台灣經濟的救世主。馬英九錯把敵人當成恩人,台灣經濟在其不到一年的任期中,恐怕只會繼續擺爛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