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文化扎根 從小做起

■ 邱坤良

二十年來的台灣社會經濟活動熱絡、物質文明高度發展,民眾自我意識抬頭,聽音樂會、進美術館、劇場的人數增加,但現實人際關係卻又淡漠疏離,互不信任,每個人追求生活品味,反而忽略社群生活中美感經驗的分享與交流。今日台灣社會所呈現的文化展演常呈跳躍式與浮面式,缺乏扎實的社會底盤,也與大眾生活脫節。

如何營造良好的文化與生活環境,是各文化機關責無旁貸的事。文建會當前首要之務就是「以人為本,從『心』做起」,落實民眾的生活美學。最近計劃在原有的公民美學與社區營造計劃之外,結合教育部,在中小學校園推動「學生美術館」,期望文化扎根,從「小」做起。

台灣中小學不乏美術、音樂、舞蹈等特殊才藝班,也培育許多具藝術天份的學生,不過,久而久之,容易形成校園中的特殊藝術階級,一般無「才藝」的學生少有正常接觸藝術的管道。「學生美術館」就是回歸一般藝術教育,在沒有壓力,沒有特別升學「目標」的環境下,讓學生有自由自在、動手玩藝術的空間。

中小學的「學生美術館」不套用當代美術館的規模與營運模式,也不興建新的硬體建築,而是根據校園環境,利用原有空間,做為藝術課程(如藝術與人文)實踐的場域,目的不在訓練未來的藝術家,而是作為學校美育的一部份。「學生美術館」在學校老師與校外藝術家輔導下,「館務」營運與策展、創作與典藏、研究,皆以學生為主體,鼓勵學生發揮創意、分享成果,並可與社區建立交流平台,甚至策劃地方文化的展覽活動。

愛美原是人類天性,也是一種本能,無論男女老少、富貧貴賤,皆有屬於自己的美感經驗,即使鄉野老嫗也知道「紅水,黑大扮」、「三分前場七分後場」。今日的台灣社會不聞此道久矣,許多人的審美系統隱晦不明,因而落得庸俗粗鄙。文建會現階段最大的責任就是恢復民眾對生活美學的信心,並從學童做起,從小培養其藝術鑑賞力與想像力,進而影響家長、社區,共同以虔敬的心,把美感投射到日常生活與地方公共事務。

(作者為行政院文建會主委)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