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美商利益≠台商利益≠台灣利益

論蘇揆應如何觀察與面對美僑商會的三通建議

■林洽

台、中兩國的三通,符合美僑商會部分會員的利益,是不可否認的事實。

自台灣進行出口擴充政策以後,美商一直是台商降低成本的推手與獲利者。二、三十年前做過貿易商的人都經驗過,當美國buyers到台灣來的時候,就是台灣貿易商在美商比價壓力之下,互相殺價血拼的時候。二、三十年後,當年的小貿易商換成高科技公司大老闆,可是面對美商的比價與挑撥離間,台灣商人血拼依舊、薄利依舊。

事實上,今天資訊業普遍因為已經投下大筆資金擴產,面對美商要求削價,其經營壓力比起過去靠一只○○七手提箱的貿易時代,何止加重千百倍!因為這些美商已經不是過去的雜貨商、成衣商、禮品商,而是有獨賣、獨買雙面獨占力量的國際品牌經營者。台灣供應商不賣給這些跨國公司,工廠就要停工,投資泡湯。而且因為他們擁有國際品牌優勢,價格競爭壓力較低,因此從台灣供應商削價得到的好處更能保得住,也使得他們更有向台灣供應商施壓的誘因。這大概也就是為什麼以前美僑商會在Mr. Parker主持時代,只關心美僑在台做生意與生活,現在進一步轉變成建議台灣對外經貿政策的原因吧!

最能突出說明這種轉變的,莫過於二、三年前,當時的惠普(HP)執行長Carly Fiorina(現為台積電外部董事)來台訪問,拜訪陳總統之後,傳出她建議儘速三通的消息。隨後雖經台灣HP否認,但是她會做這種建議,甚至施壓陳總統,根本不足為奇。因為一九九九年Fiorina上任HP執行長後,最大的一件事是併購Compaq。併購完成後,新惠普市場獨占力更大,獨買力、議價力更強,台灣供應商和HP做生意,更「皮皮剉」!

就是在這種壓低價格的策略下,美商也在台商西進「降低成本」的壓力中軋了一角。由於韓商的競爭力不如台商,而且語文、文化隔閡較大,因此台商就變成美商慫恿西進的對象。結果呢,先前一台筆記型電腦二千美金是賺五%,西進之後,除了先去的廠商暫時有利之外,一台notebook五百美金也是賺五%,甚至三%利潤更少,風險加大;而NB產業成串外移結果,就是台灣失業更多,經濟更慘。

同樣的道理,可以解釋美商以Cost Down為由推動三通的誘因。只是,競爭力原本大幅領先的台灣產業,西進是台商打敗台商,最後打敗自己。

因此,除了已經失去或行將失去競爭力的產業之外,政府站在整體台灣經濟與安全的觀點,對西進做適度的規範與限制,是必要的;在某些情況下,這些規範甚至是台灣廠商抵抗外國廠商壓力的擋箭牌。建議蘇內閣,從這個角度去觀察與面對美僑商會的三通建議。

(作者為獨立評論者、經濟學博士)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