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黃天麟專欄》台灣澎湖化已是現在進行式(四)

為蘇揆剖析「三蘭」神話之荒謬

經常喜歡舉香港、新加坡等非國家或城市經濟來指鹿為馬,要求台灣對中國全面開放的西進親中派,最近的新題材就是愛爾蘭、芬蘭及荷蘭。統派媒體不惜血本,花了很大篇幅一系列介紹「三蘭」的成功史。

乍看之下,愛爾蘭、芬蘭、荷蘭均非如香港、新加坡的城市經濟體,其土地與人口較具與台灣相提並論之條件,因之,「若愛爾蘭能、芬蘭能,我們為什麼不能?」就成為親中西進論者的新論述。由於表面上看頗符經驗邏輯,蘇內閣在經續會開會過程中亦大力推薦此「三蘭」經驗,作為對中國「自信開放」的理論依據。不過只要稍具歐盟常識的人,應不難發現「三蘭論述」的主、客觀條件完全不存在於台灣。

一、歐盟成立的「前提」是歐盟各國均屬「主權獨立」的國家,並獲歐盟各國所承認及尊。但台灣之主權卻被中國所否定。

第二、歐盟之所以能讓大小國家並行存在,是因歐盟有德、義、法、西等大國互為制衡,使小國有遊走之空間。兩岸的大小懸殊,立足點完全不均衡,只會產生大吃小的結局,小經濟體終成為大經濟體之衛星國家(即邊陲化)。

第三、「三蘭」都具有強烈的國家意識。以愛爾蘭為例,北愛爾蘭共和軍面對強大英軍打了幾十年內戰,芬蘭亦為了國家之獨立驍勇善戰,抵抗了蘇聯數年,此種國家及國民,不會輕易為了商利而被邊陲化。而台灣國家認同問題尚未解決,這是台灣會迅速被中國邊陲化的主要因素之一。

第四、「三蘭」因均具不同語文、宗教,形成了一層自然的隔膜,阻擋經濟體間的磁吸力量。台灣卻無此自然屏障。

顯然,歐盟模式的各主、客觀條件在兩岸之間完全不存在,「三蘭」經驗自無法移植於台灣。泛藍及傾中媒體之會鼓動它是可理解的,但為何蘇內閣也會趨之若鶩?或許是對總體經濟一知半解,不然就是「身不由己」,而後者的可能性最大。

三千億美元之對中國投資,事實上已占我國去年國內總生產(GDP)三千四百六十億美之八十六%(韓國只占一點七%,日本更低約一%),企業之利益可以說幾已被綁在北京之手(還好銀行資產尚未被綁住,若銀行再登陸,情況更不可收拾)。在此種高依存度之情況下,台灣政府能自己決定者實已不多,這也是美國哈佛大學柯比教授所言「台灣已落入北京的控制,它還能控制的幾件事情之一,就是決定怎樣對中國開放」的真意所在。

台灣對中國之依存度年年攀高,經濟成長的動力則年年減少,資金、人才之被吸納幾已無法停止,對此,台灣政府似已是「身不由己」,台灣之澎湖化已不是會不會的問題,而是現在進行式,而且似在加速之中。(系列完)

(作者為前國策顧問)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