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北社評論〉這些高中生 推開了新時代的門

◎ 藍士博

面對教育部始終不願撤回「微調」課綱的傲慢態度,數百名青年學生與教育團體、社運團體成員,於昨天(七月廿二日)傍晚包圍教育部,堅定表達他們的訴求——這不僅僅是台灣百年罕見的場景,更似乎預告了一個新時代的到來。

圖為中學生反黑箱微調課綱包圍教育部。(記者陳志曲攝)

回顧歷史,距今未滿百年的一九二○年七月十六日,一本由地主蔡惠如、林獻堂等人資助,台灣留學生蔡培火、林呈祿、彭華英等人積極參與的雜誌《台灣青年》在日本東京創刊。這本以「青年」命名的雜誌與當時所謂「少年義大利」、「少年中國」、《新青年》等世界風潮遙相呼應,後來更在改組為《台灣》、《台灣民報》、《台灣新民報》時成為台灣新文學、新文化運動的主要發表場域、文化抗日運動的主要戰場。

在那個離現在並不遙遠的時代,台灣青年們一個個頭角崢嶸、乘風破浪遊走在文化與政治場域。雖然戰前、戰後的統治者對國民教育採取了嚴密、保守的態度,但是台灣主體意識終究還是在第一次政黨輪替期間成功地在教育場域扎根、發芽。是故,近年來馬英九政府一意孤行、執意實施高中「微調」課綱所引發的一連串爭議,既可以視為是台灣教育「殖民」情境的轉型與延續,也可以看成是殖民者宛如困獸之鬥的最後反撲。

不管這次風波最後如何落幕,高中課綱「微調」爭議成功喚起藝文界人士、大學教授、作家、高中歷史與公民科教師等公開表態反對,甚至連高中職學生也主動響應、串連,以具體的行動表達他們捍衛教育自主的決心,就已經是意想不到的成功結果。

更值得注意的是,有別於過去偏好鎖定政治、經濟議題的現象,新世代的台灣青年也已經將關注的焦點延伸至環境、媒體、教育與文化議題,展現出較上一世代更加廣闊的思考與視野。因此,我們或許可以樂觀的認為:

一個新時代的到來已經毋庸置疑,這扇門已經推開。

(作者為台灣北社志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