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澄社評論》施明德何不組黨?

■ 顧忠華

凱達格蘭大道上將要登場的倒扁大戲,正讓人屏息以待,目前看來,似乎會上演一齣兼具聲光效應的「超級廣告秀」,但另一方面施明德先生又揚言寫好了遺書,不排除「殉道」,強烈暗示會有激烈的抗爭行動。這些釋放出來的混亂訊息,使得外界無從判斷,花費了龐大資源來進行的政治動員,究竟會為台灣政局帶來什麼樣的衝擊?又可以留下何種結果?

從社會學的系統理論來解讀,這次「第三波」的倒扁串聯,恐怕不像若干學者所詮釋,只是單純的「市民不服從」或「公民自主」的自發動作,因為光是議題和符號的操作,就充滿了與「權力」相關的意義,而「權力」正是政治系統運作的「溝通媒介」,所以最後來收割的,不太會是「公民社會」,卻正中政治人物的下懷。

譬如說,施明德先生在記者會上既批扁又批馬,這與醞釀已久的、欲籌組「第三勢力」來超越藍綠的想法,相當「若合符節」,或許正像李登輝接掌國民黨主席後,促使「反李」勢力集結,催生了「新黨」一般,這波的倒扁行動,是否意味著政治板塊的重組?與發表「七一五聲明」之「親綠學者」組合不同的是,倒扁總部的決策核心,有不少是大家熟悉的政壇老面孔,這批人何不藉著有百萬人聲勢的背書,成立一個以「反貪腐」為宗旨的政黨呢?從政治邏輯來分析,我們很可能在群眾運動退場後,會看到一個新興政黨的出現。或許組黨行動私底下已在籌劃中,但也可能順著情勢發展,會以一種「驚奇」的方式為運動收場。

以台灣現行的法制,成立政黨要比成立人民團體簡易得多,政黨登記採取的是「備案制」,主管機關內政部根本沒有許可與否的權力 (說到這裡,我們倒要請立法諸公儘快提案修改人民團體法,將人民團體的登記改成備案制,才符合憲法保障人民集會結社自由的精神)。無論如何,如果倒扁行動最後可以促成了「第三勢力」的明朗化,也算是好事一件。

如前所述,組黨的另一個好處,便是提供了某種「退場機制」,讓活動可以名正言順地轉為「長期抗戰」。而施明德先生如果被推舉為黨主席,不只他的政治生涯可以開啟「第二春」,他更要好好保重身體,以便領導新的政黨。如此一來,「遺書」自然備而不用,全台灣的人也能夠鬆一口氣,不必在民主時代製造出「殉道者」,畢竟這兩者的價值不是那麼相容的。

(作者為政大社會系教授、澄社執委)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