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重新塑造台灣社會運動

■ 吳信如

自從二○○四年阿扁總統連任之後,「倒扁」或「挺扁」變成政治人物的票房保證,其他社會議題全都變成政治鬥爭的道具,似乎台灣只要搞倒阿扁或挺住阿扁,就能夠建立公義和平的社會,是這樣嗎?

台灣人的生活文化與生命價值在醜陋的政治鬥爭中苟延殘喘,環保團體哪裡去了?勞工團體哪裡去了?在詭異的藍綠對立政治氛圍中,應該讓台灣社會與台灣文化品質向上提升的社會運動不見了,在威權時代都敢出來跟政府挑戰的社會運動者,居然在台灣進入民主時代中於「人間蒸發」,甚至被政治人物操弄,社會運動被政治鬥爭所強姦,在這次的挺扁或倒扁陣營中,再次赤裸裸地暴露出來。

「倒扁」的說:「我們是反貪腐,非關藍綠」,那好,如果純粹是社會運動,為什麼不反國民黨吞黨產,為什麼不反馬英九吞特支費,為什麼不檢視所有藍綠政治人物的政商關係與財產申報?為什麼把口號由「反扁」變成「反貪腐」時,捐錢的民眾就要求退款?

有民眾受到你們的感動嗎?沒有感動,只有動員!這就是政治鬥爭與社會運動的最大差別。

「挺扁」的也莫名跟著起舞,本來「愛台灣」是一塊乾淨的價值招牌,值得台灣社會用更深層的文化底蘊來支持,用更接近下一代的文化與生活議題來落實和傳承。但是,為了「反倒扁」,大家非得用這塊招牌來幫列為「嫌疑犯」的阿扁家庭擋子彈,「愛台灣」被打上等同於「無能、貪腐」的印記。

過去,「愛台灣」能夠激起台灣民眾的感動與熱情,是因為這塊招牌始終跟社會正義站在一起,當時,這塊「愛台灣」的招牌是可以激發感動的。但是,當這些運動領袖逐漸墮落在權力與金錢中時,我們是不是該把這塊招牌趕緊換人扛?

這時候應該把「愛台灣」的招牌抽離政治鬥爭或道德淪喪的暴風圈,用重新塑造台灣生活文化與生命價值的社會運動,打造台灣人更有深度與廣度的文化特質,激發台灣社會自身的「中國免疫系統」,而不是一味施打強力的「中國抗生素」(「愛台灣」之類的政治口號),這樣才能培育出健康的台灣文化體質。

請讓「愛台灣」深化成實際的社會運動與文化建構,不要被政治鬥爭吞蝕了台灣人民的尊嚴與感動,反而讓年輕而厭惡政治鬥爭的一代,把「愛台灣」和政治對立畫上等號,連談都不想談,更別說如何去行動了。

(作者為出版社主編)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