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澎湖的水 三點建議

◎ 沈建全

今年四月底至澎湖旅行,也算是帶學生做一次生態環境、人文、地理、科學之短期考察。

  圖為澎湖馬公第三漁港。(資料照,記者劉禹慶攝)

澎湖缺少淡水資源,雖建有多座水庫,但因土地狹小、山脈不高(最高僅五十三公尺),因此如何蓄水貯水,實在是一大難題。目前雖有海水淡化廠,但因成本太高,無法大量供應,因此建議澎湖縣政府,生活污水不要排放入海,而是以各區域集中方式設置污水處理廠,將其處理至可排放水質後,以加壓馬達、水管將其送至該區域最高處(如丘陵山頂),再以分散排放澆灌方式,使其滲入地下,以補充及涵養地下水源。此時,土壤之滲濾作用及細菌,會繼續使其淨化成為適合使用之水源,其營養鹽則由植物根系吸收及根區細菌分解。如此可使地下水資源不虞匱乏。

另一方面,可在各處丘陵山頂或各離島山峰,沿著山腰等高線挖掘數條平行五十至八十公分深土溝,並將挖起土石堆置於下方,如此可截流降雨,強迫雨水下滲至含水層,使地下水位上升。截流溝在印度、巴基斯坦等半沙漠地帶已有良好成效,數年間原為草木不生之山丘變成綠草如茵,可供放牧牛羊。

另外,澎湖大樹甚少。樹木可吸引昆蟲及鳥類棲息,創造良好生態環境,筆者憶起多年前曾在七美鄉鄉公所門口看見二棵南洋杉,長相甚佳,即知此種樹木適合澎湖風土氣候,因此建議縣府可廣為栽種南洋杉,或多多試驗合適澎湖之本土樹種,並將不適合之銀合歡全數移除。縣府亦可考慮將樹木種在前述為截流雨水之土溝下沿,使其成為帶狀。筆者曾在歐洲看見平緩丘陵闢為良田,山頂留下一大片樹林,用意在防止土石崩塌,並可保留生態,吸引鳥類及野生動物棲息。

地下水保留了,樹木長好了,生態就良好,風景就優美,配合澎湖特有的美麗沙灘及碧海藍天風光,相信有助提升澎湖居民生計及幸福感,遊客也會更樂意來觀光旅遊,成就澎湖生態旅遊之經濟模式。

(作者為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海洋環境工程系教授)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