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論蕭江團隊的服務業想像

■ 林濁水

整個台灣發展關鍵的九0年代,國民黨蕭江財經團隊,想的無非是使台灣成為以服務業為經濟發展動力的香港,十年中夢寐以求的,就是涵蓋亞太海運中心、金融中心、媒體中心等的亞太營運中心。

就經濟史上來看,經濟持續成長的軸心動力是製造業,差不多沒什麼國家以服務業取代製造業為產業主軸,而能長期維持較高度成長的。台灣服務業生產力雖然仍有大幅加值空間,但相對於製造業,服務業勞動生產力持續成長的幅度侷限性大,服務業在歐美固然佔產值比例高,但服務業基本上八0%是供應內需市場,超級服務大國的美國,服務業佔GDP七五%以上,但卻只佔出口二十八%,所以對絕大部分產品外銷取向的台灣,服務業實不應是優先選擇,蕭江團隊把整個目標放在這上面,管理大師波特一九九七年來台,對亞太營運中心一語道破:是新加坡的拷貝,一點也不看好。

其實亞太營運中心想像的模仿對象,恐怕香港還比新加坡像,因為新加坡固然經濟的主軸在服務業,但新加坡政府從未放棄製造業。

香港的確是一個經濟發展的異數,可以放棄製造業長期依賴服務業為主軸,維持經濟高成長,但香港掌控整個華南的出口,地緣條件是台灣無法比擬的。

地緣條件,無論如何是海運中心最重要的競爭力來源。例如早期深圳工業產品透過香港出口,吞吐量年年增長,但九十四年深圳港埠完善後,二00一年馬上成為全球第六大港,香港遭遇吞吐量第一次的衰退,此後,從二00一到二00四年,深圳貨櫃吞吐量增加一六九%,是世界前十大貨櫃港第一名,相對的,香港則只增加二十三%,最後一名。連香港都搶不過深圳港,高雄卻要成亞太船運中心,讓台灣出走到中國的製造商品搬回來轉運,把深圳、上海都當成了衛星港,真是奇怪透頂。

其實,香港並不是沒有製造業,不過都投資在廣東,兩者雖在行政區劃上是分開的,但其實是一個經濟體,深圳是香港的工廠,香港則是深圳的店面,這樣才支撐了香港的門面,所以從整合了的大華南地區來看,香港服務業仍然是建立在製造業的基礎上的。貿易是商品在不同的地理區域上的流動行為,我們竟有不考慮地緣條件就規劃貿易政策的國貿專家,真奇怪。

除了亞太船運中心不看好外,要靠台灣政策保護數十年的金融業撐起國際性的金融中心,那當然也是不可能。至於媒體中心,就更可笑!其想像是擁有十三億人口的華人市場的利基 - 居然想到世界上對新聞箝制數一數二嚴厲的地方去賣媒體,而使台灣成為中心,只能說昏了頭。

九0年代整個十年下來,以服務業為主軸的亞太營運中心,一事無成,假使不是台灣民間的能力太強,在政策空轉的十年中,台灣的競爭力早被耗損殆盡。

(作者為民進黨籍立法委員)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