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叛逆反課綱 教改成功了一半

◎ 陳國祚

廿一年來,教改人士處心積慮要提昇學生的「創意」,而「創意」的一項根本特質就是「叛逆」;由中學生的反課綱運動來看,「叛逆」心夠強、敢衝撞體制、敢打破大人的規則,所以看來教育是成功的!

但,每個教養過青少年的父母都知道,青少年什麼都缺,就是不缺「叛逆」;所以,教改人士所努力的,就是教一個青少年已經會的東西;那就奇怪了,都已經會了,幹嘛還他教?教改人士除了帶頭破壞體系之外,又建立了什麼?

對絕大多數的教改人士來說,他們都忽略了,或者說是不知道,「創意」的另一項根基是「博學多聞」。從古早的達文西,後來的牛頓,再後來的愛因斯坦、愛迪生,到近來的賈伯斯,這些公認很有「創意」的人,那一個不是「博學多聞」?如果愛因斯坦沒有同時學會牛頓力學和馬克斯威爾恆等式,如何能對牛頓力學進行「叛逆」而創造了相對論?但可笑的是,我們的教改人士每天要給學生「減壓」,從來不思考怎麼讓學生「博學多聞」!古有明訓:「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沒有足夠的學識,那來的「創新所需的材料」?不求學生的「博學多聞」,教改也就必然是要失敗的。

是有一些教改人士想到要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例如正在流行的「學習共同體」、「翻轉教室」,這些是有一點效果,但好像都「搔不到癢處」!

其實,關鍵點就如賈伯斯所說的:「求知若飢、虛心若愚」;若不讓學生感到自身的匱乏,如何能空出心靈接受新知?若不讓學生感到無知的惶恐,如何讓學生汲汲於求解?一個汲汲的心,必不同於一個安於「舒適領域」的心。所以,要學生汲汲於新知,就必須使他走出他的「舒適領域」;經常需要一些壓力(推力),再加一些引導(拉力),使他相信他有能力走得出去;一拉一推,才能使他離開「舒適領域」。

所以「叛逆」加「博學」得到「創意」;而一些壓力,再加一些引導,以創造汲汲於新知的心,才能漸漸使學生「博學」。

(作者為學生家長;從事電子業)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