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國民黨空泛的黨產報告無法取信於民

千呼萬喚之下,國民黨終於提出創黨一百多年來第一份的黨產報告,標題為「告別歷史 向全民交代」。時值綠營人士眼見多年來追討國民黨不當黨產,不論循正常體制管道或道德訴求,均無濟於事,陷入狗吠火車的無奈,乃轉而發動追討黨產公投之際,國民黨提出黨產報告,似乎有意化解外界的質疑,然而剖析此一黨產報告之內容,顯然與人民的期待仍有嚴重落差。

此一黨產報告揭開國民黨黨產的神秘面紗,接受社會大眾的檢驗,確實是一項進步之舉措。然則,觀乎全文,卻發覺此一進步性只侷限於技術層面與局部問題,換言之,這是一本只羅列投資績效、經營盈虧的財務報表,而非檢討「財產來源正當性」,向全民認罪的悔過書。尤甚者,此報告將威權統治時期國民黨獲得之不當黨產,歸因於「黨國一體,便宜行事」,對外界的指摘,已極盡狡辯之能事,玩弄文字遊戲,何況如何回應還財於民之呼籲,其主事者當然敷衍了事,迅速變賣資產,落袋為安。

綜觀這份報告,其備受質疑之要者如下。其一,其清查的起點在民國八十三年,國民黨辦理法人登記之後,因此是否誠實申報國民黨全部黨產,不免令人質疑。例如報告中自稱國民黨截至今年七月止,財產淨額為二七七億元,其中土地房屋二十三億元,然而,根據行政院最新統計結果,國民黨及其百分之百持股的附隨組織,除先前財政部掌握已賣掉的諸多黨產,目前在全國各地仍持有八百九十二筆土地,其中不乏坐落於北、高等精華區土地,保守估計值百億元。如今行政院既已指證歷歷,國民黨必須清楚交代。

其二,國民黨之所以擁有龐大黨產,除了「捐贈、畫撥轉帳、接收日產」之外,其所經營投資的事業遍及貿易、紡織、水泥、石化、電機、金融、租賃、文化傳播、環保、營建、科技等領域,不僅與民爭財,更包含部分特許壟斷行業,因此牽涉政策內線消息與政府的護航,本質上是一種利益輸送的行為,並非正常的企業經營,因此國民黨這類投資當然也屬外界指控的不當黨產。但在此一報告中,國民黨這些包山包海的投資事業,卻被美化為「配合台灣的經濟發展,從事生產事業」。

其三,這份報告挑明了,就是假黨產透明化之名,行清算前黨主席李登輝之實。這份報告特別凸顯李登輝任內,從八十三年三月至八十九年三月,國民黨資產淨值增加四二三億元,另外刻意強調八十九年三月至九十四年八月淨值大幅減少三一一億元,乃認列投資損失之故,並詳細列舉這些投資損失,但損益之間不夠透明,外人無從了解。報告並且揚言,「針對以往投資損失如涉人謀不臧者,將依法追究其法律責任,並請求損害賠償。」

其四,國民黨的龐大黨產,是過去台灣選風敗壞的癥結,但此份報告卻未詳列歷次重大選舉國民黨的支出,因此無助於了解台灣政黨競爭不公平的真相,也無法促成乾淨選風的建立。其五,企圖以「合法」外衣掩飾既成事實,把歸還不當黨產當成一項國民黨無奈的犧牲與對民眾的「恩惠」,而對於監院調查報告、財政部黨產小組等要求歸還的黨產,則能拖則拖、能賴則賴,鼓如簧之舌詭辯,根本欠缺還財於民的誠意。因此,這份黨產報告表面係為「告別歷史,向全民交代」,實則只在「掩蓋歷史,避重就輕」而已,國民黨應該提供更加透明化的資料與細目,方可取信於民。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