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三蘭神話 無助台灣經濟

▇ 林濁水

國民黨的財經團隊基本上有工業局、國貿局兩個系統,在八○年代以前,主導政策的李國鼎、孫運璿都是工程界出身,注重的是製造業;但製造業帶動了蓬勃的貿易後,到九○年代,主導者基本上換成國貿系統。

國貿系統面對產業的轉型危機,對於怎樣留住台灣的製造業,基本上是抱失敗主義的,所以蕭萬長最早的亞太經濟中心規劃,並沒有包含製造業,今年在經續會提出的「加值島」叫全球加值服務中心,原始構想也不及於製造業,其前瞻策略是把台灣從「製造中心」轉型成各式各樣的服務業中心,兩者都是新加坡或香港模式。

「加值島」規劃中說台灣要連結世界,而要連結世界必須向三蘭:愛爾蘭、芬蘭、荷蘭學習。事實上,這三個國家和台灣只有一點相像─都是小國,而且三國人口都比台灣少;三蘭近幾年經濟成長的成績固然非常傲人,但三國經濟發展模式卻沒有一點相同:芬蘭幾乎全靠一家電子通訊公司(NOKIA),這種模式,大概很難學,尤其蕭萬長重視的核心─加值服務,是沒什麼好學的;荷蘭產業發展比較均衡,農、生技、科技、服務業都算先進,但其科技、農、生技重點在尖端創新,不是什麼加值服務,至於服務業,和香港一樣有地緣上無可取代的利基,恐怕也難學。

這兩國都有國際品牌,產品暢銷全球,的確是「連結」了世界,不過芬蘭只靠一家NOKIA連結世界,未免太單薄,恐怕不如台灣眾多全球運籌產業緊密。至於學愛爾蘭就更奇怪了,因為愛爾蘭自己沒什麼發達的跨國企業,反而是外籍跨國企業在那裡設廠,做生技、資訊硬軟體的代工,所以她的世界是外籍跨國公司替其連接的,是被動的—這算連結嗎?

目前愛爾蘭成長速度雖然生猛,但那和台灣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是一樣的,用租稅減免的方式吸引外資進駐,由於剛起步,所以成長速度飛快,但到今天,愛爾蘭在資訊軟硬體業的產業製造鏈中的位置,大概和中國在硬體製造業中的位置相當而已:提供勞工替跨國公司做代工,整個國家的產業相當於「雇員」的身分。台灣在上世紀末雖也在代工階段,卻已不是人家的僱工,而是當老闆、成為跨國企業的伙伴,鴻海、廣達等都是如此。甚至如傳統產業的巨大(捷安特),早就不只連結世界,而是「全球運籌」了。台灣已跨入創新和品牌行銷的階段了,為什麼當老闆的台灣要對當雇員的愛爾蘭自卑?向愛爾蘭學全球連結?真是怪透了。

當然愛爾蘭不是沒有得學,如比台灣更自由化的經濟制度、進步的教育制度,這的確使得外國跨國公司願意去建廠利用愛爾蘭工人,但這樣就算連結世界嗎?他連結世界而遙遙領先台灣的,大概就是英語吧!

蕭萬長這樣奇怪的建議,為何行政院在經續會中大加重視,準備奉行?九○年代蕭萬長自己領軍走香港模式,已經失敗了,今天行政院替他執行,會成功嗎?請不要亂了方寸!(作者為民進黨籍立法委員)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