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黨國教育部 與台灣有仇

◎ 藍士博

縱使教育與文化並非政壇的主要焦點,解嚴以後卻始終是持續爭論的議題。一個容易被模糊的關鍵在於:教育改革、教材本土化與黨國教育之間的衝突並不只是國族立場的差別,二者之間在知識內涵與對教育的想像上都有極大的差異。

 多個民間團體組成反黑箱課綱行動聯盟,4月20日在台北舉行「拒絕舊黑箱,踢爆新黑箱」記者會,說明聯盟訴求。(資料照,記者方賓照攝)多個民間團體組成反黑箱課綱行動聯盟,4月20日在台北舉行「拒絕舊黑箱,踢爆新黑箱」記者會,說明聯盟訴求。(資料照,記者方賓照攝)

首先,教育改革的一大核心價值就是「開放」,戰後國民黨在台灣施行的教育政策,以塑造蔣介石的領袖崇拜為核心,將黨凌駕於國家之上,不僅建構了一個封閉、空洞與「再中國化」的文化想像,更使得學生與原鄉的土地、人民脫節。以高中歷史教材為例,台灣史直到八八課綱開始才被置於中國史的課程中教授,並一直到九五暫行課綱才獨立成冊。換言之,台灣史獨立成冊,高中師生可以好好用一個學期的時間來認識台灣史的時間還未滿十年,馬政府便不擇手段的除之而後快。如此行徑不僅可以視為是保守心靈的反撲,也可以說是他們內在「去台灣化」的心靈作祟。

再者,教育改革的另一個核心價值是「自由」。不管是多元入學方案或者是課綱的修正方向,都應該逐步地朝向讓學生獨立思考、自由選擇的方向前進。換言之,如何讓同學們思考與規劃自己的學習生涯,遠比以課綱、課本加以限制要來得重要——課綱訂定的趨勢本來就應該朝向更簡化、扼要的方式,絕非以鉅細靡遺、思想檢查的方向,再一次走時代的回頭路。

總而言之,馬政府強行推出所謂「微調」後的高中歷史與公民課綱,問題並非只是程序上的「黑箱」而已,戰後國民黨以黨國意識形態塑造教育體制的幽靈死而不僵,以黨領政、崇中國蔑台灣的「黑心」態度,才是最關鍵的病灶。

相關資訊,可參考台大歷史系教授周婉窈的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notes/chou-wan-yao/黑箱大改的台灣史課綱為何非抵制不行/10200836055818505

(作者為捍衛台灣文史青年組合發起人)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