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也談水資源管理

◎ 張炎銘

旱情嚴峻,各專家從不同面向探病因、尋解方。這些病因部分看都對,這些解方也多有可取之處,但想法要化為可行的實施方案,還需要一段路。
 圖為石門水庫集水區。(資料照,記者林子翔攝)

台灣水資源豐枯不均,必須有水庫蓄洪濟枯,可惜,地形陡峻,水庫容量都太小,德基水庫是全國最高壩,壩高與美國加州夏斯塔壩、中國大陸三峽壩都差不多是一百八十公尺,但德基只有約二點三億立方公尺容量,是夏斯塔壩的4.2%,更只有三峽壩的0.6%,庫容小,調蓄功能就受限,因此加州乾旱,水庫可以撐好幾年,石門水庫若水情不佳,撐不了三個月。

蓄水除了水庫外,有雨水貯留、滯洪池、海綿城市等觀念。但水公司供水必須穩定,如何讓這些「非典型」水庫大量而持穩的供水,並不容易。

水庫會淤積,趁乾旱時陸地開挖確實比水中抽泥經濟,但若考慮運距、棄土堆置費用等,還是不便宜。水力排砂是最經濟的方案,也可防止河床沖刷、海岸倒退,但「排砂」一定伴有「排水」,各個水庫條件不一,水庫管理單位應該從集水區的防淤、減淤做起,並在最恰當的時機,以最經濟的方式清淤、排砂。

有專家建議改變用水策略,以「地下水為主、地面水為輔」,除了西部沿海地區有地層下陷之虞而不適合之外,由於台灣水庫容量小,若水庫撐不了枯水期用水又地下水補注不如預期,乾旱可能更嚴重。不過,台中盆地地下水豐富,濁水溪沖積扇、屏東平原扇頂區也還有豐沛的地下水,地質也屬下陷較輕微的礫石層,如何在恰當的地點、適度取用地下水,並在豐水期補注回去,倒是值得進一步深究,使成為可行的方案。

水資源問題牽扯多種層面,各種構想的提出要接受技術、經濟、社會、環保、財務各種層面的檢驗。

抗旱只不過「開源節流」四字,但節流不能只是口號,是否要修改法規,讓新建物都要有雨水貯留系統、都要強迫使用省水器材?開源的方式也很多,但都要付出相關代價。如廢汙水回收利用,耗費能源,水量不大,較適用於直接供給工業區使用;海水淡化,適用在降雨不豐、面積較小、少工商業的離島;即便是水庫浚渫、自來水管減漏,都要付出龐大經費及影響交通的代價。

期待我們抗旱手法更進步,不要下回還是水源調度、人工增雨、開鑿抗旱井、加強灌溉管理、節約用水、輪作、停灌休耕等老步數而已。(作者曾任水利署組長,著有《閱讀水庫 行腳臺灣》)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