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少子化 問題在經濟

◎ 王雲東

日前台北市柯市長提出:「卅歲以上未婚女性如果超過三成,會成為國安議題。」引起各界對晚婚、不婚與少子化等議題的熱烈討論。事實上台灣的少子化現象並不是最近才發生,只是情況持續嚴重;舉例來說,在二○○一年時台灣的總生育率還有一.四(也就是說平均每一位女性在育齡期間生育一.四個小孩),而到了二○○七年時總生育率就降至一.一,此後除了二○一二年因為龍年效應的關係上升至一.二七以外,都沒有再超過一.一以上;而最低點更在二○一○年時達到○.八九五。而這樣的生育率數字可說已達全世界最低的程度了。

嚴重的少子化可能會造成嚴重而快速的高齡化、生產人口數/生產力下滑與工作年齡人口的壓力上升等問題,因此確實是一個嚴肅的社會安全議題。至於為什麼會有少子化的現象與應該如何因應等,根據國民健康局(署)過去所作的調查,受訪者認為政府為提高生育率應採行的措施依序為:「一、改善教育制度或降低教育費用」、「二、改善社會經濟」、「三、改善社會治安」、「四、提高社會福利或改善社會制度」及「五、提供生育補助」。由此可看出:為什麼近年來各級政府都提出了很多鼓勵生育的作法,例如:育兒津貼、育嬰假、提高合格保母的人數、強化托育制度等,但是整體生育率的數字還是沒有上升;因為上述這些還不錯的措施,在民眾思考要不要生小孩或是生幾個的重視度上,還是排在大約第四、第五的位置。若是對於排名比較前面、偏向大環境改善的重點,不能有具體成果的話(例如:根據勞動部最新調查,青年勞工目前平均月薪為兩萬八九二五元;其中有五十七.八%、約一一二萬名青年每月賺不到三萬元),想要提高生育率確實是有困難的。

此外,在結婚與生育之間的關係上,台灣也是有一值得重視的現象。就是:台灣的婚生子女人數比例,在近廿年來大約都是在九十六%左右。這在先進國家中僅次於日本,而高於其他先進國家。因此晚婚或是不婚的人若是太多,在台灣確實會造成低生育率。至於台灣適婚年齡的民眾在結婚這件事情上的看法為何?根據前述調查的結果,未婚的受訪民眾有六成表示想結婚,不想的只佔十五%,至於為何想結婚還不結?男性大多表示「沒有經濟基礎」,而女性則多半表示「尚未遇到合適對象」;此外,問及未婚且不想結婚者的理由,男性最多的答案也是「經濟條件不佳」,至於女性則最多人回答「享受單身生活或抱獨身主義」,其次為「經濟條件不佳」,可見經濟已成為現代人婚不婚的最重要考量因素。至於生育意願方面,將近七成民眾認為生兩個小孩最理想。至於已婚且已生一胎的受訪者中,不想再生育的比率高達一半,探究原因,還是經濟問題、擔心養不起,其次是教育成本太高。由此可見經濟因素絕對是影響生育率與結婚率的關鍵因素。

筆者在此分享一個過去在校外演講時的真實故事。有一次有一位女性聽眾問筆者:「你剛剛談到很多少子化會造成的嚴重影響,以及未來我們可能要面對的嚴峻挑戰。那既然如此,你為什麼還鼓勵大家要儘可能生小孩?這樣不是要我們把小孩生出來、讓他/她過苦日子嗎?」這幾句話對筆者產生很大的衝擊。的確,當我們迎接新生命的到來時,都是很開心、也希望他/她日後會一直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因此我們、特別是政府相關部門,責無旁貸要儘可能建立一個讓民眾願意生育的大環境(例如:實質提高勞工薪資,抑制不合理的物價與房價飆漲,將經濟成長的果實有效落實地分配給勞工、特別是基層勞工與青年等),這樣讓生育率逐步提高才是有可能的。(作者為台大社工系教授)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