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文蘭
教育部日前通過「原住民學生升學優待及原住民公費留學辦法」第三條條文修正案,為鼓勵原住民學生取得原住民文化及語言能力證明,取得族語認證者,(高中、大學)升學優待以加總分卅五%計算。此舉存在諸多隱憂:
第一、在原住民族語言復振過程中,語言從「口說語言」發展成「書寫語言」逐步被文字化,近年來更建立台灣原住民各族語言書寫系統,制訂「十二族四十話」的語言分類,將原住民各族語言收編到教育體制之列。原本是具備生活脈絡的溝通工具,現在則成為族語認證的考試項目,以及拼湊式說學逗唱的比賽內容。事實上,偏遠部落學校母語歧異度高,時常礙於師資難尋,只好讓學童學習其他族的「母語」,難以兼顧各族語言學習的公平性。
第二、勢必深化原住民族內部的階級對立。過去曾發生都市原住民與漢人透過花錢補習母語,藉由熟背演講稿和象徵資本的展現,最後勇奪全國母語演講比賽佳績。語言能力加分新辦法的實施,將鼓勵補習母語以提升就學機會,難脫以經濟實力決定認證通過率之嫌。此外,位處文化不利地位的偏遠學童,面臨家長出外就業和學校母語課程不完整的困境,學習母語的環境又將如何規劃?
第三、族語認證究竟是目的或工具?由於「東華大學民族語言與傳播學系」網站提供考古題,「政大原住民族語言教育文化研究中心」提供教材下載服務,因此歷年來參加「筆試及口試」認證通過率高達七成以上。對於未具備原住民身分認同和文化生活內容者,難免將引發利用原住民身分優勢的遐想。
台灣應致力於保存消逝中的語言和文化,因為語言不僅傳遞文化所特具的知識體系,更是理解不同文化的窗口,但是將族語認證作為升學優待的誘因,是否加重原住民學生肩上的文化包袱?語言的使用和保存倘若不是回歸到日常生活當中,而是被收編在升學優待的囚籠之中,原住民族語言的未來將令人憂心忡忡。
(作者為台大社會學研究所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