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十元便當的智慧

◎ 張天雄

「十元便當」阿嬤離開人世。有人說被感動,順勢推出「不要錢」便當。兩者差別在哪裡?

其實「十元便當」阿嬤是有智慧的!她在教育我們,人都有困難的時候,但不代表人有不用勞動和付出的權利。

真正無法勞動、需要救助的人,政府或多或少給了補助;好手好腳的人,沒理由不為自己三餐而付出。

這個社會的組成,來自於大眾在每個角落的付出,從「以物易物」開始,大家在一個公平、相互尊重、有平等心的立基下互動;後來有了貨幣,事情開始以錢計價,於是社會變成「錢與消費」的交換。這是目前被認同的主流機制、大多數人的遊戲規則,所以在表象的呈現上,「尊嚴」、「平等」,「無烙印」來自於擁有貨幣消費的能力。

所以,花十元去買便當叫「便宜買」;不花錢去吃的叫「被施捨」。

就馬斯洛的「需求理論」來談,如果說,免錢餐點給的是溫飽,阿嬤給的就是更高一階的尊嚴。來吃十元餐的人,可以是貪個便宜的一般大眾、節省的上班族、大學生,也可以是真正有需要的人。重點在於吃「阿嬤便當」的都有消費、而不是低著頭問:「請問您還有免費提供的愛心餐嗎?」(我是來要愛心的,你給我個施捨、我讓你賺個福報吧!)

「阿嬤便當」不是矯情的開倉救濟,而是提醒每個活在當下的人,凡事都須付出才有所得。即使是便宜,也得要交換才能擁有!這是對他人和自己的尊重!

只是社會上大多數的人以「價格高低」來論定「愛心多寡」,有些想要對社會付出的人,誤認為十元餐沒了,我就提供更便宜的「免錢愛心餐」,讓愛心淪為比價行為。事實上,提供免費餐的善心可取,但卻忽略了「阿嬤十元餐」的智慧,她帶給我們的不是只有便宜餐點和身體力行、持之以恆的慈愛心胸,更有其行為背後的公益美學,值得我們細細思考和省思。

(作者為中華民國公益藝術家協會理事長)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