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鄭麗真
二二八六十八年紀念日的前夕,教育局指導下的台北市國民教育輔導團人權議題輔導小組,施行本年度國中小「走讀人權」公開授課的行動是令人嘉許的,但其編輯印製的台北二二八紀念館參訪學習手冊第八頁竟然標題著「臺灣回歸中華民國」並寫著日本投降後臺灣人由「日本人」轉變成為「中國人」……
教育是百年大計,雖說歷史向來是常被掌權者或統治者片面主導與撰寫,但是時處廿一世紀的現代台灣,如此不宜的文字敘述,應該有所修正吧。三%的改變稱作「微」,六%的異動也可叫做「微」,相信普羅大眾尚可接受這樣「微」的定義。若是六十三%的比率仍被硬說成「微調」課綱,諒必絕大多數人是無法認同的。
話說二○○三年,當年已屆「不惑」之年四十四歲的柯文哲,詢問其父母為何家中領有一張陳水扁總統頒發的二二八受難者「回復名譽證書」才了解他阿公柯世元是當年二二八的受難者,從此他把那張回復名譽證書掛在台大醫院辦公室牆上。
今年在臺北二二八和平公園二二八紀念碑前的中樞紀念儀式,報載柯P決定將以二二八受難者家屬名義出席,因為他體認這個身分是永遠的,而「市長」身分則是短暫的。其實一九九七至二○○○年臺北二二八紀念館的受難者名單與相片牆面區,是有預留版面以利更新updated設計的,因為那個恐怖的時代,臺灣社會是被噤聲的,受難者的家人更是多數不敢保留任何資料或照片,所以後續出現的史料與證據是應該被加添上去的……
去年柯P決定參選臺北巿長時,八十二歲父親表示反對的理由是:他在二二八裡痛失父親,不想再失去兒子!為何六十七年過去了,那樣的惶恐仍在柯爸心中作痛?盼望每個人都能「將心比心」,這才是臺灣的「二二八人權」教育進步的課題與動力。
(作者為臺北二二八館資深解說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