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黃天麟專欄》看不到台灣銀行業的未來?--評EIU之對台預測

經濟學人EIU駐香港亞太區研究機構日前提出有關台灣的調查報告:預估未來十五年台灣的經濟成長約在三%的低水平,並認為台灣的金融業看不到未來,因為台灣選擇了閉關自守,內部相互糟蹋。筆者在某種前提下(如台灣對中國投資仍維持GDP二%至五%的超高水平)認同EIU之看法,但對台灣金融業為何黯淡,經濟成長率為何殿後,則有完全不同的解讀。正如俗語所言:「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久居香港之後所看到的天下,自然也偏向從「非國家」的香港出發,與從「尋求國家主權」的台灣所觀看的經濟因果關係有相當大的距離,甚至截然不同。

以金融業來說,台灣與中國何者的金融業自由度高?答案當然是台灣。依國際研究機構之評比,若將星、港「城市經濟」除外,台灣是亞洲經濟自由度最高的國家。台灣金融業對全球是開放的,為何只因對不友好的中國有所限制,就被指為「閉關自守」?顯然評論者已完全融入於香港觀點,以中國為思維中心,忽略了台灣的國家安全與主權正受中國威脅的客觀事實。

台灣的金融業(尤其是銀行業)真如EIU所指,看不到未來嗎?或許EIU所指是對的,但它與「閉關自守」無關,亦非因內部之相互糟蹋,而與台灣經濟成長率之下降有關(依EIU之預估,未來十五年平均只三%,若台灣持續以年GDP之二%至五%資金挹注中國,筆者也同意此預測)。銀行業是本土性很強的產業,與國家經濟密切關聯,以日本為例,一九八○年代日本的銀行稱霸了全球,幾乎要買下美國的美國銀行,可是一九九○年代日本經濟停滯後就完全失其雄風,不得不從國際市場全面撤退,亦即只要本國經濟崩盤,銀行必首當其衝。台灣二○○○年前後的呆帳危機也是房地產價格下跌、企業倒閉的結果,換言之,台灣金融業是否有未來,端視台灣的經濟成長能否恢復過去的六%至八%水準而定。

當今台灣銀行之經營確實相當艱苦,日前有一些大型銀行拒收長天期的定存,引發存款者的抗議。問題是為什麼銀行會拒收存款?因為所收的存款找不到借款人。過去國內投資率高,企業對資金之需求隨之旺盛,銀行所收的存款不愁沒有出路。但一九九○年開放對中國投資後,情形就大不相同,投資活動由高峰下滑,銀行放款年增率隨之節節下降,二○○一年的積極開放更使國內投資率進一步下滑至十七%,企業之放款需求急遽萎縮。僧多(存款)粥少(放款)下利差日趨微薄,利潤自然難予提升,顯然產業西進是當今銀行業困境的根本原因。

解鈴還需繫鈴人,解決銀行經營之困境當然必須針對其病因對症下藥,即必須自「提升國內投資」開始(註:有人建議讓銀行業登陸融資台商,但這是下下策,只會衍生更多問題)。起碼第一階段也要把國內投資率提升至「積極開放」前的水準(約二十五%)。船到橋頭自然直,只要能把台灣的平均經濟成長率提升到過去之六%至八%,一切問題就迎刃而解。

奉告台灣同胞,我們無須因EIU對台之不良評價感到氣餒。自助而後人助,只要台灣能做到「投資台灣優先」,減少對中國之投資,有效降低對中國之依賴,幾年之後台灣的金融業必是一條活龍,EIU也會改寫對我國之評價。(作者為前國策顧問)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