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回應「十量尺真的比較好?」

(資料照,記者蘇孟娟攝)(資料照,記者蘇孟娟攝)

◎ 劉瑩

日昨鄭安住先生「十量尺真的比較好?」的投書,有一些矛盾甚至誤導的地方。首先,基北區要的十量尺是五科各自分開計算的十量尺,各科獨立給分,最後才加起來,絕非鄭先生所比喻的身高、體重、胸圍、腰圍及IQ通通混在一起的大雜燴。

再者,鄭先生認為三等級四標示的A++等級,A級的前廿五%,就可以實質減輕學生考試壓力,但多隔一級,就豬羊變色,天堂變地獄。可以請問這「壓力臨界點」的設定是怎麼來的?為什麼廿五%就是無壓力的天堂,十二%壓力就會高到無法承受?還有,前段要模糊不要分分計較,可是又嫌後段不夠分分計較,整個矛盾。其實,贊成十量尺的家長,也同時贊成十二、十五量尺,如果覺得後段要再分兩段,把及格跟不及格分出來,沒人會反對的。

事實是,去年的三等級四標示,造成學生空前的壓力,但教育部有問過去年考A級的學生,贊不贊同A++分成兩級,問過B級的學生贊不贊成B再細分幾級嗎?奉勸教育部,不要躲在辦公室當十二年國教鴕鳥王,要走出來傾聽今年去年白老鼠學生跟家長的意見。有考試就有壓力,升學壓力其實來自背後整個社會跟經濟的壓力,不是計分方式,更不宜簡化為計分方式的細緻度,否則用一百分計算的大學指考,壓力豈不是高出十五級分的學測無限多倍了。

故意模糊的計分法不是減輕學生壓力,是增添額外的壓力,首都兩位市長同時力挺十量尺,難道他們的腦袋都不清楚嗎?

(作者為醫師,台北市民)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