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因應WTO談判破裂之道

■ 鄭富霖

自二○○一年十一月以來,歷經將近五年的談判,世界貿易組織(WTO)於七月二十四日召開核心六國會議(G6),希望能就會員最關切的農業及工業產品貿易自由化議題達成共識,未料歷經十四小時的馬拉松談判後,眼見各方歧見過大,WTO秘書長巴斯卡.拉米(Pascal Lamy)宣布談判將全面暫停,並且無法確定將於何時復談。

核心六國中,巴西與印度代表開發中國家的G20集團,主張富國應開放市場,降低關稅減少農業補貼;日本代表台灣、韓國、瑞士等G10集團,主張保留敏感農產品的關稅配額,反對設置關稅上限;澳洲則代表農產品出口導向的凱因斯集團,也主張各國應降低關稅開放市場;美國被抨擊不願意削減更多農產品出口補貼,歐盟則是被批評給予境內農業太多補貼以及市場不夠開放。各主要集團的立場南轅北轍,開發中國家所想要的,已開發國家不願給,無法達成共識,談判觸礁是可預期的結果。其實WTO會員不應奢望一次就能把所有問題解決,分階段、漸進式的貿易自由化應是較為可行的方式。

台灣的談判立場向來是「工業主攻,農業主守」,我們的農業部門與工商業部門對於自由貿易的承受能力大不相同,坦白說,這次WTO談判的挫敗與台灣等G10集團堅持維護本國農業利益的立場脫不了關係,所以對政府維護農民利益的努力應予肯定。

從經濟學之比較利益法則來看,自由貿易對於促進各國經濟發展與全球資源的有效利用具有正面效果,而台灣經濟發展向來倚賴對外貿易,WTO目前涵蓋全球幾乎所有貨品貿易以及九十%以上的服務貿易,因此作為WTO的會員, WTO談判成敗絕對會牽動台灣的整體國家利益。

全球化是時代趨勢,台灣可以從WTO談判中獲得很多好處,當然也必須付出一些代價,但是如果台灣不支持WTO重開談判,而讓各國將重心轉移到洽簽自由貿易協定(FTA),因為台灣難與主要國家洽簽FTA,只會面臨被邊緣化的不利局面。因此,台灣還是應該將談判場合拉回WTO。而在支持WTO重開談判的前提下,台灣未來所關切的重點應該是在促進貿易自由化的同時,加強輔導農業轉型,提高農業競爭力,讓農業也能享有出口利益,同時強調農業在糧食安全、環境保護與永續發展等非貿易關切的社會價值上的重要性,在兩者之間求取一個適當的平衡。加入WTO讓台灣面臨世界各國的競爭,但世界各國也面臨台灣強力的競爭,只要不斷地提高競爭力,台灣就能脫困而出。(作者為中華經濟研究院台灣WTO中心分析師)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