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萬聖節過去了 回到基本面努力吧

◎ 吳海瑞

東西冷戰結束後,世界貿易的成長率一直都高於世界經濟的成長率,前者幾乎是後者的兩倍。顯然,我們需要一個更合乎邏輯的說法,來解釋「減少」的貿易到底哪裡去了?

上週,國際貨幣基金會(IMF)和世界銀行(World Bank)的經濟學家解開了這個謎:全球體系正經歷結構性變化。此前涉及跨境貿易的經濟活動已開始轉向各國經濟體內部,尤其是中國。

根據IMF和世銀的統計,早在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前,進口原材料在中國出口產品中所佔的比例已呈下降趨勢,從二○○○年的五十%以上,降至今天的不足卅五%。

這是中國推動進口替代(用本國產品替代進口產品)的結果。一些門檻低、容易發揮規模優勢的產業,成了中國的首選,面板就是其中之一。但馬政府從ECFA到近日利用中韓FTA來行銷貨貿、服貿,仍然埋首大談面板的降稅,而無視中國的產業策略。擴大而言之,就算世界工廠的中國繼續茁壯,台灣(或韓國也好),想藉由FTA佔到便宜的機會還是越來越小。

英國《金融時報》近日以「理解世界貿易新常態」為社論指出,貿易增長放緩不應引起震驚,重要的是政策制定者的警覺與因應。「貿易政策的傳統焦點——關稅和補貼的正式協定——如今已過於狹隘。政府應轉而關注影響其經濟參與全球化能力的一系列問題」。「技術和製造將根據各國的接納能力在全球分布;而不是它們在談判條約時討價還價、從貿易夥伴那裡得到雞毛蒜皮的讓步的本事」。

台灣的生存之道在哪裡?和碩董事長童子賢以觀察者和自身的產業經驗談中韓FTA,他給憤怒憂慮的台灣人和扮鬼嚇人的政府,提出感性的忠告:「萬聖節過去了,糖果沒有了,鬼也沒有了,回到基本面努力吧!」正好呼應了金融時報的觀點。

(作者為上市公司專業經理人)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