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醫德淪喪? 臨床醫師難以承受的重

■林高章

(下篇,續昨日)

當民眾感受不到優質醫療照顧,當醫界自覺委屈付出卻被東折西扣時,該是制度面重新檢討的時候了。如果專業評估後的建言,仍然成為政治的籌碼,或醫療的無法永續,醫界應予拒絕而非妥協。本於醫療良知及醫脈傳承,敞開心胸告知人民,即便財務透明能夠服眾,亦無不可。在今日「動輒得咎」的醫療環境,公會亦應要有更多自主性發言權,為「醫療價值」辯護,不應只是默默承受。「反正有一天民眾自會了解!」的觀念已不合時宜,理應就重大事件,如「轉診是否出錯?」「是否沒有醫德?」「打針猝死因疏失造成?」由公會主動與醫院代表討論、整合意見後對外說明,不要多頭馬車,各自發言,讓民眾搞不清究竟誰的言論代表醫界看法。對於自身明顯疏失,勇於承擔認錯,取得民眾諒解,列入教材以免貳過。對於以訛傳訛的誤解,須有堅定的決心,正本清源。專業自主性的發掘問題,不迨「醫改會」、「消基會」等團體指責後再辯解,易造成民眾醫醫相護的質疑。畢竟醫療的複雜性,非只是簡單的算術公式(治不好-->疏失-->提告),由形象良好的醫師公會出面說明,即便最後走上法律途徑,至少為了病患及會員權益,也已盡到了責任。

當「白色巨塔」戲劇張力帶給社會對醫界過多「柏拉圖式醫療」的期待時,如何扭轉社會觀感之劣勢,考驗著醫療人員的智慧。長期為民眾健康把關的當下,讓民眾感受到醫療德澤及正義有時也是必須的,畢竟好的醫病關係絕對必要。鄙棄惡性競爭,基層與中心建立良好互動。以社區模式,試辦區域轉診的可能,規劃人盡其才的「專科」診所,以醫療行政方式,限制同地區同類型的開業醫數,地盡其利,合理分配資源。以診所數配合固定藥局、檢驗所的物盡其用,當生病時由第一線家庭醫師診治,需要時轉診至專科診所,或至區域以上醫院檢查的暢其流,也許可以減少些許浪費。果真都會區近在咫尺的醫療方便無法落實轉診,亦必須讓民眾了解非醫界之阻撓。如此逐漸恢復民眾信心,醫界才有務實的未來。(全文完)

(作者林高章╱奇美醫學中心神經內科醫師)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