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聽老戲院說故事

◎ 謝一麟

今年金馬獎頒獎與選舉在即,是個重新思考討論台灣老戲院未來的好時機。在二戰前後興建的戲院,土地與地上物產權大多是私人,所以用文資法規手段,以及市民共同記憶的軟性訴求,通常不敵現在土地開發的利益。還留下閒置的,大多也是因為持分者過多不易搞定。但這兩、三年來,台灣也有不少令人振奮的老戲院再生案例,像是:蔡杰峰與奶奶攜手重新再創南投大戲院的榮景,播放首輪電影;江明赫與嘉義大林公私部門合作,活絡萬國戲院,作為電影與歌仔戲基地;新北市府與地方人士合作,修復九份昇平戲院,恢復原功能使用;近日花蓮富里得瑞舞丹大戲院,第三代也開始用自身的力量慢慢注入老戲院的時代新生命。

老戲院的未來,不是基於懷舊或念情,而是出於產業、生活娛樂、教育等面向的需求,經過適度的整合與行政挹注,就可以讓空間擁有時代新意與產值,比起新建工程的耗費,更延續了土地文化的獨特性。南投戲院重新找回觀眾,南投人不用跑到台中市也可以享受首輪電影服務。假如文化部有通路放映台片的獎補助機制,讓台灣許多地方戲院(老戲院更好)放映台灣製造的影片,不但可以為台片另闢放映通路,這也有文化推廣意義。萬國戲院也是值得參考模式,與在地的「正明龍歌劇團」合作,恢復老戲院本身複合功能,也讓地方的傳統戲劇有了向下扎根與在地經營的一個基地,更讓外來的遊客有一個認識地方的文化櫥窗、旅遊入口功能,增添觀光特色。

老戲院的興衰,反映的是一個地方的產業故事,戲院因為服務礦工(九份昇平)、菸葉工人(美濃第一)、蕉農(旗山大洲)、磚窯工人(高雄中都)…而承載地方生產生活生態面向記憶。

未來觀光、創意、建築設計產業中,有紋理的老空間經過考據,加以創意使用,創造的商機並不亞於拆掉重建的房地產收益。其藝術文化的價值無法用房產土地思維方式估量,且能讓台灣擺脫國家處境走上國際舞台的,必定是藝術文化,而非房地產。

藝文美學、產業可能性,必定是要扎根土地,從各地方人文特色與公民力量發芽茁壯,才能開出多元富麗的甜果。

(作者著有《海埔十七番地—高雄大舞台戲院》一書)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