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中影的公股本色

■ 羅樹南

報載中央電影公司(中影)的公股董事席位被國民黨「掃地出門」,再一次暴露國民黨的「偷食步」伎倆。提起中影,任一位資深電影工作者,都習慣稱呼它與台製廠、中製廠為三大公營製片廠,但中影並不隸屬於任何政府機關,為何會被電影界人士稱呼為「公營」製片廠呢?

話說抗戰勝利之際,執政的國民黨政府為了對全國民眾推行電化教育,指示當時擔任農民銀行董事長的陳果夫撥款成立「農業教育電影公司」,設定資本額為法幣一億元,辦公室設於南京西華門外水利委員會的舊房舍,董事長仍為陳果夫,常務董事包括張道藩、謝然之、馬超俊、谷正綱等(顯然整個董事會全是公股代表)。繼而情商中山陵園管理處撥借紫金山麓太平門外的一塊土地供建製片廠,並派員赴美採購最新式的攝、製、放電影設備和洗印器材。民國三十七年冬,廠房甫落成,器材剛運到,共軍卻已突破徐蚌防線,直撲南京,於是卸下的器材設備重新裝船運來基隆,輾轉至台中成立新片廠,仍名為農業教育電影公司。

國民黨來台後,由台灣省黨部接收國有的二十家日本人留下來的戲院,於民國三十六年十月一日組成「台灣電影事業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台影),並以戲院作押向銀行貸款,用於更新戲院設備和營運事宜。民國四十三年六月,蔣中正總統巡視農業教育電影製片廠時,指示與「台影」合併成「中央電影事業股份有限公司」,片廠仍設於台中。民國四十八年、四十九年,歷經兩次片廠的回祿之災後,出售八家戲院進行公司的整理、外雙溪土地的購置與新片廠的興建。

因此,我們可以很清楚的看出,「中影」的父體和母體都是國有資產,生出來的「中影」,當然也是國有資產,即使國民黨掃除公股成功,在資深影人的心目中,也仍然磨滅不了它的公營本色;而且,國民黨這種對國有資產的巧取行為,歷史上還會留下污名。

純從電影工作者的角度而言,中影長久以來是國內電影界的龍頭,累計所攝製的影片部數及呎數,遠遠超過台製廠及中製廠的總和。這些記錄時代演進過程的影片,具有可供後人研究的歷史價值,為了使這些具有歷史價值的影片不至於褪色、劣化,建議中影公司將其保存於攝氏零度及相對濕度三十五%的典藏環境中,否則,任其褪色、劣化、毀壞,又將是黨產巧取豪奪之後的敗德一件了。

(作者為電影工作者)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