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中日破冰,台灣該怎麼看?

◎ 林泉忠

舉世矚目的APEC領袖高峰會前夕,中日「突然」達成四項「破冰」共識,内外一陣錯愕。此舉看似為「習安會」鋪路,然倘若此共識從而改變自2012年釣魚台衝突以來陷於谷底的中日關係,難免會牽動東亞格局,台灣自也不應只是靜觀。就中日此次達成的四項「共識」,中國輿論沉浸在一片「安倍終於向中國低頭」的自我陶醉之中。然而,細看四項共識的内容,不難發現安倍政府既沒有讓步,更談不上向中國低頭。 導致中日衝突的兩大棘手問題,一是釣魚台問題,二是所謂的「歷史問題」。有關「歷史問題」,最讓北京感冒的自然是安倍首相參拜靖國神社。雖然第二項共識提及「克服影響兩國關係政治障礙達成一些共識」,但是日方並沒有做出不再參拜靖國神社的承諾。 中日此次達成的四項「共識」中,最受矚目的是涉及釣魚台問題的部分。衆所周知,日本自從2010年起就清楚確立了兩大立場:一、有關釣魚台,不存在需要解決的領土問題;二、中日不存在所謂就釣魚台主權問題有過擱置爭議的共識。這次共識中,有「雙方認識到圍繞釣魚島等東海海域近年來出現的緊張局勢存在不同主張」的表述,中方媒體因此簡易地解讀為「日本終於承認釣魚島有爭議了」。其實,早在2012年時任外相玄葉光一郎已多次公開發表釣魚台「雖然不存在主權爭議,但存在外交問題」的見解。簡言之,在此次「共識」裡,日本只重申「雙方有不同看法」,並非承認在釣魚台問題上「中日存在主權爭議」。因此,儘管中日雙方未來將就釣魚台相關議題展開對話,但是只限於「建立危機管控機制」範圍,不會涉及釣魚台的「主權問題」。誠然,這次中日雙方之所以能達成四項「破冰」共識,並非安倍政府做了多少讓步,而是中方爲了避免「見了沒面子」及「不見又失禮」的窘境,在安倍積極求見的心態上,順風勢為「習安會」所搭建的下台階。 至於中日改善關係,是否為台灣所樂見?其實並不盡然。雖然過去存在「中日關係好,兩岸關係就好」的觀點,然而近年中日交惡,安倍主政後明確打出新外交戰略是:「拉攏台灣,制衡中國」。基於如此新格局的變化,儘管台日之間仍存在釣魚台主權的爭議,卻不影響雙方拉近關係。去年4月簽署歷史性的《台日漁業協議》後,台日關係「處在斷交以來的最佳時期」即是一例。如今中日關係有望從谷底反彈,就表象來看,似乎不利日方進一步積極強化台日關係的氛圍。然而,中日之所以衝突不斷,涉及兩國國力逆轉下無可避免的霸權競逐與區域秩序重整,因此中日關係要恢復至往日的「友好」狀態並非易事。此外,目前日本仍由對台灣最友善的安倍晉三主政,且在可預見的未來將會繼續執政,台日關係仍有尋求升級的空間,不可自亂陣腳。(作者為中研院近史所副研究員、東京大學法學博士)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