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食」在不安

戰後台灣的政治病理已經成為社會病理,被破壞的人心反映在生活現場。農業性、鄉村型社會轉變到工業化、都市型社會,但情義並未演變轉化到法秩序。在匿名與孤立的人間情境,相對剝奪的人間關係,就這樣存在著。企業無企業責任,許多所謂的大企業財團只思與政治權力共構,長期執政的中國國民黨正是結構共犯。

一年內,多次重大、席捲全台的食安風波,赤裸裸地顯示:台灣,不只國家存在著欺罔、虛構的崩解狀況;社會也在壞死之中。人性之美仍然在看不見的角落發著光,但這是在破滅之中的希望。如果沒有集體問題意識,進行自我改造和重建,這個美麗之島會被戰後誑稱「祖國」的類殖民統治權力帶到再也無法站起來的破敗地步。

在不正常的國家條件下,生活在台灣的人們並沒有近現代國家的國民性格,只是非國民的消費者,更談不上市(公)民意識與生活者。看看我們這個角度:據說有許許多多家庭無法在家庭裡作餐用食,或不願在家庭裡烹飪進食,而是打著「外食」的名義,以更廉價、更方便的說法,在一般餐飲店、夜市打理三餐。這樣的家庭,其實喪失家庭生活的形式和儀式構成的文化性。嚴重的是,現在不只廉價食品存在問題,更廣泛出現於高指標品牌商品。

外食會比在家中開伙更廉價,其中存在著生活的風險,以價比價,各種省略成本的食材、添加物,從各種食品工廠,地上的或地下的,形成供應鏈,進入人們的肚腹。看看台灣的夜市、攤食文化,以街道為餐廳、廚房,油火餿水,大學校園周遭沒有形成文化圈,反而形成夜市指標地,成為世界奇觀。而政府和人民見怪不怪,樂在其中。結構性的飲食條件,背後有許多偷雞摸狗的市場機制,時時準備吞噬消費者。

有食安問題前科,去了中國過水後,回到台灣攻城掠地,成為食品大廠之後,仍然連續在食安風波留下惡名。而餿油風波的一些上游廠商,也有食安案底。擺明了就是吃定你這個政府無三小路用,或者你這個政府可以利用來為非作歹。不自覺的家庭如果不真正讓家庭成為生活的家,只想依賴外食的廉價性,病從口入,從衛生署到衛生福利部的升格,徒具形式罷了。

(作者李敏勇,詩人)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