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藝術家無家可歸

◎ 莫嵐蘭

九月廿三日,柯文哲提出《打造台北文化夢工場》藝文政策,讓新聞的鎂光燈在明星吸毒、情殺事件、劣質豬油連環爆的媒體版面,略略移焦到藝文工作者生存問題。

台灣的藝術家與作品在國際屢受讚揚,讓這個地圖上幾乎看不見的島嶼受到矚目。藝文創作與發表都需要空間,然而,藝文界卻無法和金融業、科技業的產值相較,感覺上,推展藝文是「穩虧不贏」的事業,等於拿人民的納稅錢來揮霍。然而,韓國的文創政策,促使韓流成為全球無法忽視的力量,軟實力創造的產值更是無法比擬。從歷史角度觀看,國力興衰可從當代的藝文發展嗅出端倪;二○一三年文化部擬定《文化基本法草案》中明載,「『文化國力』已成為衡量國家競爭力之重要指標。」就是體認藝文發展對一個國家的重要性。

一九九七年,「華山藝文特區」成為開啟台灣「閒置空間再利用」的先例。二○○六年至今,台北市文化局推動的「藝響空間網」計畫,緩解藝文空間資源長期不足的窘境,不僅閒置空間獲得新生,也帶動社區藝文參與,提升城市文化價值。

據統計截至去年「藝響空間網」計畫,共媒合七十二個藝文團隊進駐廿一處空間。文化部二○一三年「媒合演藝團隊進駐演藝場所合作計畫」四十八件。但是,光台北市登記有案的演藝團體就有一二七六團,這還不包括多以個人創作為主體的視覺藝術家,上述明顯僧多粥少,政府美意仍緩不濟急。

雖然各縣市也有零星的空間補助,但從等待釋出、申請補助、完成修繕,到真正執行創作,不確定性因素與申請程序是一條漫長的過程,許多創作能量早就耗損,而藝術從業人員也多身兼數職,來平衡生活與創作的開銷,太過偏遠的場地反而使經濟雪上加霜。

內政部營建署統計,人口稠密的台北市有七.八%的空屋率,居高不下的房價成就居高不下的租金,過去投資者的預期心理讓「囤房」成為常態。現在財力雄厚又不願降價的房屋擁有者,寧願空著房子養蚊子。個人以為,政策的成效,來自各部會上行下效統整合作,期盼政府改變思維將影響力擴及民間租賃,提出相關稅負法規,相信即將創造政府、民間與藝文界三贏的局面。(作者為台北市藝術創作者職業工會理事長)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