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寫給淺綠學者朋友們

■ 王美琇

昨天早上讀報,看到友人吳乃德等學者所發起的呼籲「民主政治與台灣認同危機」,要求陳總統請辭下台。我覺得自己彷彿在頃刻間,被朋友打入「鞏固領導中心的共犯結構」,內心百味雜陳。我認真地從頭回想這段時間以來的種種社會衝撞痕跡,實在無法完全苟同吳乃德友人們的「道德」聲明。

個人可以認同的部份是,政治人物的確應該在法律與道德雙方面,保持更高標準的自我要求,尤其是貴為一國元首。即使我和許多朋友很不滿意陳總統的政治改革績效與行事風格,但是我不認為陳總統必須為趙建銘事件下台。第一家庭確實有道德瑕疵,總統也確有「用人不當」等罄竹難書的政治瑕疵,但是罪不及下台。我個人雖也希望扁趕快離開總統職務,不過是希望他「做完任期下台」,這是尊重憲政體制。這不也是淺綠學者朋友們常掛在嘴上的「民主法治」嗎?

此外,我們更擔心的是,「陳總統下台以後的政治效應」。知識份子或政治菁英可能比較容易面對政局的動盪,但是對於一般社會大眾呢?你們是否曾經評估過,陳總統被迫下台後,對泛綠民眾的心理打擊與信心挫折會有多嚴重?以及下台後的政治局勢與配套措施究竟是什麼?準備好了嗎?誰能擔保泛藍不會再度引爆第二波、第三波的政治動盪,坐收政治利益?

也許你們會告訴我:要求高品質的民主政治就必須經過嚴重陣痛,包括以高道德標準要求自己支持的總統下台;可是我也可以告訴你們,我個人可以面對調適,但是我鄉下的老母親無法接受。她會質問我,阿扁又沒有犯法,為什麼要他下台?難道統派媒體與泛藍政治人物要他下台,我們就讓他下台?台灣人做總統,真的要讓他們如此糟蹋?他們糟蹋我們台灣人四、五十年還不夠嗎?

對,這就是族群意識,扎扎實實的存在一般市井小民心中。民進黨不必動員,它已經存在人民心中。一如我們過往的歷史,只要台灣人民感覺被欺壓到無法忍受時,他們就會開始展開反抗。從沉默忍受到群起反抗,一觸即發。此次南部電台的「鋤頭柄事件」,意外啟動全台反罷免運動,就是最明顯的例子,二二八事件也是如此。民進黨在反罷免運動中,只是屬於後知後覺和猶豫不定的「後備軍」,他們並沒有動員族群,而是被族群所動員;被憤怒的泛綠群眾激起戰鬥意識,最終才加入兩軍對決的戰局。

認同問題的確一直存在我們社會,但是我所接觸的多數泛綠民眾,是非常善良包容的。每一次都是被泛藍政治勢力所激怒,才會走上街頭擺開對峙陣仗。所以我認為,要解決台灣的族群與認同問題,真正的關鍵因素是在藍營政治人物與藍色媒體;恐怕不是民進黨與泛綠群眾。

我也想請問這些朋友們,為什麼泛藍陣營動員群眾到總統府前,不叫做「族群動員」;民進黨動員群眾就是「族群動員」?這是你們的「高道德標準或學術定義」嗎?為什麼你們寧願「輕易使用」某些特定媒體所慣用的「媒體語言」(「民進黨操弄族群動員」),來界定和認知罷免事件?如果你們長期以來「只」選擇閱讀中國時報,或者「只」願意在該報投稿,在這兩個月的罷免事件期間,你們的社會與政治觀察難道不會失了準確?中時報系在這段時間所呈現的報導品質,除了充滿偏見,也蘊藏介入政治鬥爭的新聞操作,你們都沒有察覺出來嗎?

知識份子嚴厲監督掌權的執政者,是絕對必要的;為的是防止絕對權力絕對腐化。我也同樣不認同民進黨的集體喪失方向感與理想的渾沌。但是這六年來,我卻從來沒有看過,你們寫過一篇文章批評國親亂政的不當行徑。為什麼?民主政治的健全發展,執政黨有絕對責任,反對黨難道沒有相對責任嗎?

寫此文的起心動念,並不是敵我的對陣,而是真心希望釐清問題與請教疑惑。因為我相信,我們彼此都深愛這塊土地,可能只是「方法論或政治判斷」的不同;也或許是政治觀點擦撞時必然激起的火花吧。

(作者為台灣北社副秘書長)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