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宋郁德/火災爆炸認知與正確搶救

物質著火及爆炸特性物質著火及爆炸特性

宋郁德/中華民國仲裁人

物質火災爆炸特性分析應用表物質火災爆炸特性分析應用表

我國近年來重大災害事件頻傳,其中多數皆由化學火災爆炸事故所引起,如:福國化工爆炸案、北誼興液化石油氣爆炸案、聯瑞半導體廠大火,尤其最近的大陸粉層爆炸與高雄氣爆事件,這一炸,炸出了台灣公共安全危機。這些災害事件不僅造成人員生命的傷亡及財產的損失,更嚴重地打擊產業的生產競爭力,讓整個國家社會付出昂貴之成本與代價。現今國內對於工業火災爆炸,操作人員及搶救消防單位該有基本正確認知與作業程序,藉此提升產業界對安全之重視與火災爆炸的防範,以降低危害之發生。

員工為預防及減緩火災爆炸的第一線防禦人員,若能訓練最接近危險源的人員,使其具有辨識及預防工廠中可燃性危害的知識,他們將能辨識不安全情況、採取預防措施及/或緊急通報管理者。當依OSHA規定,所有的員工應該被訓練具安全的工作實務以適任其工作任務,以及整廠的粉塵控制及點火源控制計畫。員工在工作前、定期、重新分配工作及危害或製程變更時,應該接受訓練。在工作場所中操作危險性化學品的員工,需要遵守29 CFR 1910.1200的危害通識,其包括危險化學品容器上的標示、物質安全資料表(MSDS)的使用及提供員工訓練。

合格的管理團隊應該負責地在引入危害前,實施設備分析及依其操作訂定預防及防護計畫。監督者及管理者應該體認及支持工廠粉塵及點火源控制計畫,提供的員工訓練應包括如何鼓勵不安全操作及設備衰減(abatement)作動的告知。

化學物質災害消防搶救及注意事項:

一、危害辨識:要確認到底是何種危害物致災,其危害性如何?以作為採取緊急搶救措施及規劃行動方案的參考。若在到達現場前無法確認,則應於現場加強觀察與相關資訊蒐集,如查看標示牌、詢問相關人員、撥緊急聯絡電話等,同時對相關資訊相互佐證,採取較保守之方式來處理。危害物確認後應查詢相關資料如物質安全資料表、緊急應變指南及毒物防救手冊等。

二、行動方案:應有以下幾個重要觀念─

1.嚴禁貿然闖入。

2.處理的對比處理的快重要。

3.使處置成為解決問題的一部份,而不是再製造問題。

4.不要在無適當防護裝備與器材下,進入現場。

5.不要採取超出本身訓練範圍的行動。

6.多方尋求支援,必要時等待協助。在衡量全盤狀況後,再依據現場可用資源,規劃具體可行之行動方案。

三、區域管制:為防災害持續擴大應迅速建立管制區,以降低危害性物質對大眾與救災人員的危害,同時要排除區域管制只有大災害才需要的錯誤觀念。管制區的大小,主要考慮防護安全及是否可及時疏散與撤離,通常分成禁區、除污區及支援區三個區域來管制,指揮區應設於支援區及上風位置。

四、建立管理系統:為使現場搶救工作能有條不紊,搶救工作能相互協調,救災人員安全得以確保,應依現場搶救需要,建立指揮管理系統。

五、請求支援:遇較大規模之化學物質災害,且搶救超出當地消防單位能力者,應向相關單位請求支援,且請求支援項目不限人力與裝備,相關專家、學者、技術與資訊均可包含在內。

六、善後處理:主要工作是除污,所有離開災害現場的人員、設備及車輛均應執行除污程序,以確保危害物質不被帶離現場擴大災害。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