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填海造陸? 先看荷蘭英國

◎ 葉昱呈

經濟部考量目前石化業在南部太過分散,認為集中相對危險性較低,研擬在高雄港區填海建立石化專區;但填海造陸所建構的人造工業島,不僅無法降低工安事件發生之風險,亦將破壞台灣海洋生態環境。

一九九一年,經濟部工業局在雲林縣西海岸,規劃以圍堤填造海埔新生地方式,設置雲林離島式基礎工業區,並由台塑公司進行大規模的抽沙填海,建造成「人造工業島」,當時還成為台灣填海造陸的典範。但因當地風沙大、鹽分高,造成管線、倉槽長年受海風、海水鏽蝕,與工安事件頻傳不無關係。

此外,根據國外案例顯示,大規模的填海造陸,雖可增加不少工業土地面積,但人工島的形成,將破壞海洋生物的產卵場、越冬場及棲息地之生態環境,造成近海地區的魚、貝類逐年消失,甚至威脅到漁民的基本生計。

因此,以填海造陸聞名於世的荷蘭,鑒於近年氣候變異,氣溫不斷上升,水患機率大增,於是興建漂浮社區,拆除海埔新生農地上的水壩,挖寬河道,把堤防移往內陸,還地於海。

又如英國政府,於二○○五年與民間合作推動「還地於海」計畫,調整海岸堤防線,讓海水再度淹沒過去填海造陸所取得的土地。

台灣因為土地過度開發,且都市人口密集,面對氣候極端變異所帶來的瞬間暴雨,潛在風險已愈來愈高。馬政府若再填海造陸,建構人造工業島,不啻是雪上加霜,讓台灣陷入危險的境地!

(作者為農政公務員,屏東縣民)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