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社論─與這塊土地脫鉤的學術評鑑問題

由於捲入偽造論文審查事件,教育部長蔣偉寧昨天終於宣布請辭下台,這件喧騰於國際的學術醜聞,並未因教育首長去職而能止血,更大規模的台灣學界自清行動,以及全面檢討以「I」(論文為國際期刊引用次數)掛帥的學術評鑑制度,應當勇於承擔,自此開始。

強調「承擔」,在對應政府自始採取「掩埋」與「切割」法,進行危機處理的不當。一個群體乃至一個國家,要檢測其進步性如何,有個很重要的指標,就是當問題發生時,觀察它的制式反應是面對問題、解決問題?或是迴避問題、淡化問題?後者是多數人的本能,因此前段班永遠總是少數。台灣歷經民主化走到今天,全體國人有權利與義務共同思考這個課題。

指控公部門「掩埋」問題,證據就充斥在事件過程之中。國際知名的SAGE出版公司,是在去年五月間發現了台灣學者陳震遠疑似假造一三○個學者帳號,協助自己通過論文「同儕審查」,以提高在「震動與控制期刊(JVC)」的刊登率,去年九月,陳震遠任教的屏東教育大學接獲SAGE的通知,相關系所在去年十月組成調查委員會,調查未果,當事者便在十一月遞出辭呈,今年二月正式離職。而SAGE經過長達十四個月的調查,七月八日在官網公告撤銷陳震遠等六十篇論文,其中五篇有蔣偉寧掛名共同作者,這起事件才爆發開來。顯然,屏教大做為國立大學,十個月來既未交代調查結論,也未完成通報教育部的程序,這是最道地的「掩埋」法,問題出在那裡?是校方主動,還是教育部提示?真相需要徹底釐清,責任必須追究,人員必須懲處,才可能以儆效尤。

有關「切割」的錯誤示範,則是七月八日SAGE做出裁判後,台灣媒體自七月十日開始,先後於網路與實體報陸續刊載,但到七月十四日蔣偉寧決定下台負責的這五天間,總統府與行政院先閃躲,默許教長硬拗,後因火勢延燒、欲小不易,才「勉予同意」蔣部長走路,數天來完全不做文化與制度的深層反省與檢討,如此鄉愿與放爛的主政態度,等於二度重創台灣的國家形象。閣揆說他「痛心」,人民才是真正的「疾首」。

反對黨已經要求就這起偽造論文審查案展開司法與行政的雙重調查,這是最低限度的防弊作為,教育與學術體系的自清自重,不僅在於價值確立,更攸關一個國家的文明建構基礎,當然必須督促掌握公權力者善用工具戮力弊絕風清。但是我們更欲提醒,趁此契機,教育部與科技部應該敞開門戶之見,重新審視每年耗費巨額稅金鼓勵台灣學術圈「追求頂尖、卓越」的功利性目標設定中,已經出現「學用乖離」的嚴重弊病,應該如何謀求對策因應調整?這是另一個影響人才培育如何注入國家發展的大事,相信識者必心有所感。

「學用乖離」的日益惡劣,與政府引進國外SCI(科學引文索引)、SSCI(社會科學引文索引)、EI(工程索引)等學術期刊指標,有著絕對的推波助瀾效果。這個由自然及經濟學科人員推動的評鑑與獎勵制度,經過在台灣多年的實踐,業已發生了水土不服的異化現象。以經濟領域為例,學界為了追求國際期刊的青睞,相當比例捨棄就台灣本土的經濟問題耗費精力,大量競逐於他國經驗、理論模型、甚至冷門的範疇,隔絕社會,埋頭寫I,以取得教職、升等、經費。但是,當我們瘋狂於某某大學在百大名次前進的同時,卻也面臨了超多比例的研究為什麼與台灣一點關係也沒有,台灣經濟困境為何無人提出有效辦法的質疑。馬政府起用的博士內閣,竟成為史上治理能力最差的政府,不正是典型產物?

台灣的天然條件貧乏,人力資源是最珍貴的生存利基,如果我們眼看著政策偏差不改,還把這僅有的籌碼濫擲於形式上的國際評比之上,造就了雲端,荒疏了土地最實際的需要,那麼推到極致,雲端最終也將因缺乏土地支撐而無以為繼。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