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台籍日本兵的記憶

■ 李介媚

台北電影節所播映的「綠的海平線」電影,內容是敘述在二戰期間日本募集八千多名「台籍日本海軍工員」前往日本海軍工廠生產軍事飛機的故事,當然內容中亦隱含著關於「被殖民者」/「流離者」(diasporas) vs.「被『光復』者」之間複雜的「認同」問題。在會後的座談中,導演郭亮吟提到,她阿公在戰後買下日本飛機,並將飛機外殼製作成鋁鍋,一位在日治時期擔任海軍工員的老阿公聽到時,忍不住流下眼淚,因為他曾經是親手製造日本飛機的人。這樣的背景促使導演去探究這段不為台灣人知道的台灣歷史。後來,導演前往日本究源,才發現引起日本對台籍日本海軍工員故事好奇的源頭是一位小學生,該名小學生在學校附近看到這個台籍日本海軍工員的紀念碑,到處問人,才引發了這個小學及當地居民對這段故事的興趣。

台灣是個移民的社會,有著不同族群的歷史記憶,有些人在二戰期間,因為受到日本殖民政府的統治,不論是自願或是被迫擔任日本兵、日本工員,這些都是可理解的事。但在二戰後,從中國來到台灣的新住民,在二戰期間是在「七七抗日」脈絡下,所產生仇日、恨日的情結。正因為如此,台灣不同族群之間,在二戰期間,就某種程度而言,是屬於敵對的陣營。但這種歷史記憶,回到現在,不應該成為某些政客操弄族群的工具,而更應成為台灣人民相互尊重、了解,並學習的民主課程。

這部電影如果是被某些於二戰期間極度仇日、恨日的人看到,他們必定會認為那位「身不知在何處/國?」的老阿公,對日本飛機的悼念,是一種奴化的思想!是脫離不了日本殖民的悲情意識!是極度需要被「匡正」的歷史記憶。幸而,在日本的「台籍日本海軍工員紀念碑」不是立在台灣,不然,真不知道下場會不會又像是「高砂義勇軍紀念碑」或「芝山岩學務官僚碑」的翻版,看到日文、大和魂的字眼,就讓一些無法接受另一族群記憶的人抓狂!我想,就如同電影散場前,一位現身說法的台籍日本海軍工員的老阿公所說,就以平常心看待吧! (作者為族群文化工作者)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