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中國不變的軟硬二手

中國的第二號人物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正前往英國訪問,昨天他投書泰晤士報說明此行目的,其中最關鍵的一句話是:他希望「展現真實的中國,改變國際間對中國的誤解」。但是何謂真實的中國?是李克強口中的合作、和平?英媒最近傳出,中國要求英國女王必須同意會晤李克強,否則號稱價值三百億美元的協議就將取消;中國駐英大使也警告英國:如果想與中國建立強大的經濟關係,就不要在人權議題上對中國「指手畫腳」。

今年,是中英建立全面性夥伴關係的十週年,習近平上台後,這是中國領導人第一次訪問英國,中南海決定由「二把手」出馬,還要求改變外交慣例點名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出面親見,英國也同意了,雙方的氣勢消長可以立判。英國首相卡麥隆邀請李克強前去舉行中英總理年度會晤,主要著眼於李克強帶去的兩百名國有企業負責人手中的訂單。中英的貿易額去年是七百億美元,此行的進帳等於幾近一半。二○一二年因會見達賴喇嘛惹怒中國的卡麥隆,是否因此在「大客戶」前來的這幾天乖乖人權閉嘴?關係到英國給世界的觀瞻。

國際對真實的中國,其實沒多大誤解。面對崛起中的中國,除了非洲、拉丁美洲等接受金援的政府之外,絕大多數國家恐怕都對中國放著貧窮線以下的人民不顧,在各國四處用錢交易「政治」、購買「喜愛」的模式感到討厭。這個模式,在「習體制」時代,更加發揚光大。什麼道理?有一說是與習近平的太子黨出身密切相關,「不做孫子」是紅二代太子黨的共同性格,因此當代的中國在東海、南海、台海四處亮劍、擺闊,不惜引人側目?

日前,習近平在中國科學院院士大會上的講話,再次彰顯了一貫的主政脈絡。他一方面要求中國科學家要把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裡,作為掌握競爭與發展發言權的關鍵,一方面並且把中國近代史一路落後、遭西方與日本挨打的根源,歸因於沒有把科學知識轉化為有用的技術。可以說,民族(恥辱)主義高張,正瀰漫在中國的各領域,任何政策的內裡都與「復興」有關,而非民主國家對「和平」的理解。

下星期,中國國務院台灣辦公室主任張志軍,即將完成所有前任者在任上的未盡之夢,到台灣來訪問。值得注意的是,其發布的時間點,是在國台辦發言人范麗青剛發生「台灣前途由全中國人民決定」風波未久,可見中國亟思主導兩岸關係進程的強烈企圖。台灣的政府就此有多少認識?做了哪些準備?是否總是陷入被動、無法操之在我?這些嚴肅的生存問題,不是國家元首一句淺薄口號「張志軍來台是兩岸關係劃時代的發展」,就可以應付了事。

工作階層的官員前來,任務很清楚,就是在既定的戰略下,有效的執行戰術。戰略是領導人訂的,就是所謂的「統一」,當然不變,如何運用靈活的戰術達成戰略目標?這隨時可變。過去六年,馬英九領導的國民黨是共產黨做工作的第一順位,因此形成的國共權貴集團,一如中國現於各國採行的訂單外交模式;但是這招如今在台灣踢到了鐵板,於是張志軍馬上修改了戰術,此行要改走基層、學生路線,硬的不行,就來軟的,想換條途徑,繼續往「統一」的方向推進。

由此,也導引出一個老話題:時間到底是站在誰的那一邊?這項長期以來的爭論,事實上,台灣的新世代稍早已經給出了明確的訊號。清國末年的改革派鄭孝胥,曾有以下預言:「大清亡於共和,共和亡於共產,共產亡於共管」,而今,前兩個階段業已不幸言中,倘若習時代「強國必霸」的思考不變,接下來又將如何?然而不論如何,台灣人都應該拋棄邊陲心態,記取經驗,更有自信才對。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