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台灣還有沒有「海洋夢」

◎ 杜宇

每年(六月八日)的世界海洋日,國內循例會舉辦應景活動,只是口號喊了那麼多年,台灣迄今仍然不是「親海」、「愛海」的國家,也才無法擺脫與大中國的糾結。因此在歡慶之餘,也應該反思台灣的海洋夢是否還在?

海洋是人類未來能源和糧倉所在,為此全球強權正掀起「圈海」的熱潮,也引發一連串國際漁業紛爭。而台灣雖然四面環海,周圍海域生態資源豐富,除了捕撈漁業外,對於其他資源的開發利用,卻遠落後其他鄰海國家,無法讓台灣在海洋競逐中取得有利的位置。長期以來台灣主政者對海洋認知相當膚淺,無論是陳水扁的「海洋立國」還是馬英九的「海洋興國」,事後證明都只是選舉時為爭取特定族群選票的策略,看不到具體的規劃與成果。尤其政府在規劃設立海洋專責機構過程,不僅缺乏擘建成海洋國家的雄心壯志,各單位也無法拋開本位主義,最終還是遷就現況成立「海洋委員會」先求有再求好,無法如其他國家般畢其功於一役。

過去台灣在海洋相關議題上能有發言權,除了優越的地理位置外,台灣為全球捕魚大國,蹤跡遍及世界各大漁區,在漁業資源分配與經貿上具相當影響力。近年來由於漁業資源枯竭的科學證據越來越多,國際間已形成實施責任制漁業,讓海洋魚類獲得充分休養生息的共識。一些先進國家如美國、加拿大、紐西蘭、挪威等,更已發展出具實效的個別捕撈配額制度,不僅有效紓解捕魚競賽現象,也相當程度解決混獲被丟棄所造成的浪費。台灣對於漁業管理必須與時俱進,設法來恢復沿近海漁業資源

面對新的海洋時代,台灣確實存在諸多缺失包括:主事者習慣於陸域思維,缺乏明確的海洋決策與協調運作機制;我國專屬管轄海域與鄰國海域多所重疊,紛爭衝突升高,政府卻消極因應;海洋涉外談判、科技、法律、戰略等專業人才不足;參與國際合作能量不足;不當漁業補貼,拖延漁業結構調整;海洋與生態環境遭到人為嚴重破壞,沿岸漁業資源過度開發;海洋產業規劃不當,導致不同海洋產業間衝突不斷;違法捕魚行為時有所聞,損及國家形象等等,讓人不禁感嘆台灣的海洋夢越來越遠!

(作者為陳李農改研究團隊執行長)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