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核四議題 要以民意為依歸

核四議題困擾了台灣三十年,十年若為一代,這是三個世代的時間,可見這個議題牽涉面向的高度複雜性。對應在政府的替嬗編年上,則歷經了四任總統、數個重要決策轉折時程。經由歷史的縱軸,以當代的現實需要為橫軸,自然交集出一個解決歧見的共識點,那就是透過民主機制來找出這個社會的選擇方案。這是一條文明途徑,捨此不為,即與野蠻無異。

公共政策的決定與執行,在今天,之所以不斷形成政治僵局,甚至社會動盪的肇因,「行政獨裁」只是局部顯影,不足以涵蓋問題的嚴重,「黨國體制」才是較能充分解釋經驗事實的討論架構,之前的服貿協議在立法院三十秒通過源於此,現在七成民調反對的核四建案,行政院長江宜樺仍堅持無法片面停建,對民進黨要求討論《核四公投特別條例》,最高行政首長只能承諾會向馬總統報告,亦導於此。府院黨這個共犯結構,正是一人獨裁獲得支撐的堅實基礎。

從時間的軸線來看,包括:一九八五年,蔣經國總統決定核四籌建案予以暫緩,係基於貢寮民眾反對以及當時並無迫切缺電需求。一九九二年李登輝總統批准本案,考慮的是經濟發展與能源自主,核四廠於是在一九九九年動工興建。二○○○年政黨輪替,陳水扁總統要實踐非核家園黨綱,指示行政院宣布停建,引起掌握國會多數的國民黨強烈對抗,次年,在釋憲後宣布核四復建。這些年來,日本福島核災巨創,是台灣民意翻轉的顛覆性分水嶺。今天,二○一四年,馬英九總統領導的政府預備要插入燃料棒,一旦這個行動完成,即進入不可逆階段,因此,社會廢核的討論在此關鍵時刻達到最高峰,林義雄先生甚至將從今天開始,展開無限期禁食,以催促執政者懸崖勒馬。

透過以上幾個坐標,可以清楚回顧三十年來核電的演進,在公民的認識上,對於核電的支持極為明顯的由盛而衰。在決策的過程中,當行政與國會分屬不同政黨,行政獨裁無法作用;當總統兼任執政黨主席、行政與國會為同一政黨,加以國民黨產等資源背景,就會提供黨國復辟的誘因。不論是哪個十年,從頭至尾始終缺乏制度性的民主參與機制,而這恐怕才是爭議綿延不休,歧見難以有效整合的要害所在。換言之,民主的過程雖然麻煩,但卻是最小成本的社會黏著劑。

核四廠的存廢問題已屆最後關頭,目前大約可以分為四類意見取向:一,核四通過安全評估後,今年試運轉,明年正式商轉。江宜樺昨天強調核四可以通過安全評估,說明這是馬政府的立場。二,政府直接宣布停建,或針對核四立法降低公投門檻為普通多數,核四公投今年與選舉脫鉤舉辦,這是民進黨的立場。三,核四無法解除安全疑慮,核廢料問題至今無解,因此反對核四營運,然對調降公投門檻未有表態,台北市長郝龍斌屬此。四,民間與學界主張,停建核四,核一、二、三廠儘速除役,下修鳥籠公投法門檻。

綜整以上意見光譜的分布,可以想見,體制外壓力的強弱,仍將是影響體制內改革幅度的重要因素,而國民黨內需要爭取民意者的動向,是可能促成共識的側翼,則可歸納出兩個改革目標,消極面,就核四議題,在國會通過調降門檻,在今年七合一選舉時,同步舉辦公投;積極面,全面檢討公投法,經由修法調降門檻,落實直接民權,並於年底一併舉行核四公投。因此,未來一週的輿情走向,不論就台灣復建民主體制,或是核四此一公共政策的終局抉擇,都將是十分關鍵的時刻。

耗費三十年討論國家發展的選項,所有的成敗利弊得失,商轉後有何風險?停建要付出多少代價?早已盡陳國人之前,因此,是到了由全體公民透過公平機制,自己做決定的時刻了。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