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西雅圖的「台中影展」

■ 張典婉

三月十四日晚上,美國電視頻道二十三,看見中國大陸耗資買下轉播權,用力轉播溫家寶對反分裂法的千人記者會,電腦裡則塞滿台灣傳來一封封反反分裂法的連署,與邀約上街頭的電子信。

在此間媒體,經常看見中國官方在公開場合,對台灣獨立的咬牙切齒,在光鮮亮麗的酒會中,台灣獨立成為人人可以誅之的新聞小菜,一些政治立場極統的台灣留美人士,只要聽到綠營政府任何風吹草動,就大罵執政黨,連談及「生命」紀錄片的動人,都有人脫口說「只要陳水扁推薦的,我們都不看。」

在美國,大陸留學生漸漸取代了台灣學生的人數優勢,中國同學會與台灣同學會,向來是校園中的兩岸,在台灣政府官員來訪時,電視媒體上永遠看到的是兩邊對峙的封鎖線。但是在美國主流媒體,卻是時常看到中國大陸精彩的文化輸出,在大城小街中揮手迎人。例如今年春天,西雅圖亞洲博物館即有一場以Chain Past and future為名的影展,海報貼滿街頭,並辦了盛大酒會,大力宣傳。

曾向此間駐外人員建議,我們也可引入類似活動展覽,此間外交人員總以「不是我們的業務」回應。

西雅圖從去年到今年,即有許多常態性的影展,從族群到性別,都是台灣紀錄片導演擅長的題目,甚至有場名為「台中影展」活動,結果只放了「南國再見!」外交人員平白錯過大好宣傳中台灣的機會。

「不是我們的業務」、「我們沒錢」,向來是台灣官員們最常掛在口中的語言,但是台灣這些年蓬勃發展的社區文化、常民文化,已儼然是台灣最動人的文化資產,也是民間外交最好的工具。

以西雅圖為例,華盛頓大學即有位人類學者,計畫明年邀請台灣十位原住民藝術家至該校博物館展出,經詢問此間外交人員,得到回答依然是「不知道」,「不是我們的業務」;甚至看不出有要了解這位教授大名與背景的熱忱;反而是台灣同鄉會熱情希望能請教授演講。或許外交人員比較關心與僑民餐敘、唱卡拉OK、致詞或是比場小白球,邀請參加雙十晚會人數要破紀錄等等吧!

然而,只要用心、用些創意、花點時間收集情報,主動參與邀約、推薦,讓台灣也有機會,在海外各個城市留下深刻的印記。

許多事不需要錢,也不需要費事,只要有熱情,願意發掘大城小鎮有那些慶典活動,或是互相經驗流通,或是NGO組織活動等,都可以是未來讓台灣能見度提高的機會。

在洛杉磯即有一位劉玫玲女士與何醫生聯手,一位負責向各社區發信,主動表示可到社區圖書館表演布袋戲,一位負責表演,兩人即經常在洛杉磯各學校社區、圖書館宣揚台灣的傳統文化。

近來,一位客家女子彭秋燕,帶了自備的藍布衫、新竹社區媽媽的花布手工藝,與客家歌手影音光碟,也將依此方式,向洛杉磯社區介紹客家文化之美。

台灣民間有許多豐富的文化底蘊,足以在海外聚焦發熱,以台灣影像為例,苗栗硬頸攝影群,拍了一甲子的客家影像,屏東李秀雲遺作、北埔鄧南光的光影記事,都是台灣的 Past and future,加上動態的擂茶示範,用現代裝置藝術呈現展場,也一定造成轟動。

這些年,台灣有傲人的舞群,如雲門,及其他一流的表演團體,他們都有機會,在著名的藝術文化節中一展丰采,但是我們也不要忽略:台灣這幾年,多元性的大小文化活動、社區營造經驗,為台灣累積了豐富的生命活力,只要稍加創意,結合故事行銷,絕對足以令人驚艷。

或許我們沒有經費,大買美國電視媒體,轉播反反分裂法的遊行,讓大家看到台灣人的怒吼,可是我們有能力,讓世界看見台灣從文化、音樂、舞蹈、劇場到原住民文化、客家文化、九二一的媽媽手工藝、傳統工藝、童話繪本、手工書等,一個從鄉村到城市,充滿色彩與豐富活力的台灣,只要有熱情,有創意 ,我們可以讓全世界看得見台灣,我們就有機會發聲。(作者為旅居西雅圖創作者)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