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鳳梨酥走味危機談自經區「農業大餅」

◎ 杜宇

正夯的伴手禮鳳梨酥,廠商透過農產品加工與行銷策略,創造出年產值達二五○億元的商機,遠高於生食用鳳梨的價值,不僅鳳梨種植面積增加(超過上千公頃),部分廠商與鳳梨農採契作來確保貨源,收購價合理穩定(每台斤十元台幣),確實有助於農民收入的增加。

深入分析近年來台灣鳳梨酥熱賣的原因,在於其所使用的「核心原料」為國內種植之土鳳梨,搭配黃金比例的配方,再透過絕佳的行銷,才能創造出台灣「金磚」傳奇,缺一不可。消費者應可想像:未來若從國外進口鳳梨原料,利用國內加工技術生產出來的鳳梨酥,雖然同樣標示為「台灣製造」,看似把餅做大,但是兩者風味、品質會一樣嗎?在外觀無法區隔的情況下,身為消費者的你我,還願意買單嗎?

從鳳梨酥看「自由經濟示範區」。就自經區五大重點示範之一農業加值而言,政府一再宣稱要將農業的餅做大,讓農民受益,只是這樣的口號禁不起檢驗。消費者願意用較高價購買MIT農產品,是因為對本地生產農產品的品質、加工技術及食用安全有信心。政府若以台灣農產品生產面積及產量有限為由,希望透過從國外大量進口名稱相同,卻不同品種、不同品質的農產原料,於自經區內加工後掛上MIT出口(類似市售混米作法),表面上看似把餅做大,實際上卻讓大餅「走味」了!套用過去「這不是肯德基」的知名廣告詞,屆時消費者又豈會以同樣的錢來購買標示MIT產品?對本土農民和農業當然是一種傷害。

即便政府能為自經區內生產的鳳梨酥找到其他外銷市場,也僅僅只是讓台灣出口貿易數字漂亮點,但真正獲利的並不是台灣農民和農業,不應混淆視聽。

馬總統已多次要求「自由經濟示範區特別條例」需於立法院本會期通過,並指示部會首長多為政策辯護。問題在於政府施政得不到多數民眾支持的原因,是政策內涵和政府執行力與民意落差太大,民眾對大官耍嘴皮早已厭煩。

本土農業的前途,不是非靠自經區不可,相關部門應該整合產官學研的力量,積極物色其他台灣特有農產品如地瓜、芋頭、紅豆等,以他們為核心原料,結合加工技術和行銷策略,為台灣創造出更多的「農金」傳奇!

(作者為陳李農改研究團隊執行長)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