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政治DNA」的低格調批鬥

◎ 江昱欣

我並非台北市民,也並非柯P的粉絲,但對於呂秀蓮女士再度於週日民進黨台北市長初選辯論會中,對柯文哲「政治DNA」的相關談話,身為年輕一代,實在不敢恭維。

從相關報導看來,柯文哲不但質疑「一個中國」定義為何,且稱「如果(一個中國)沒有民主、自由、法治、人權,那誰要啊」,但這些部分呂女士在辯論會中都隻字未提,僅稱柯文哲「考慮接受一個中國」,並大加批判。

檢驗候選人有其必要,而斷章取義的檢驗卻很可能是低格調的批鬥。若這樣的批鬥是能被允許的,我們是否也可尖銳提問呂秀蓮的「政治DNA」:為何在一九七四年選擇加入國民黨,並且被黨部考核小組讚為「言論正確對主義有信仰」?一個伊利諾大學法學碩士,受過高等教育的三十歲歸國青年,難道不知入黨的意義因而盲從做成決定?如用「嚴格檢驗候選人」的標準,這在綠營是否亦構成所謂「政治DNA」不正確?

相信所有參與這次選戰的民進黨員與候選人,對於上述問題應會一笑置之,甚至感到不堪入目,因為呂秀蓮身為美麗島受害者,對台灣民主貢獻良多,是鐵一般的事實,無以撼動。然而一旦「政治DNA」被無限上綱、成為顯學,參政者言行被扭曲、扣帽如此輕易,恐怕再完美如呂秀蓮女士的聖賢之輩,都將同被模糊焦點,難以倖免。

綠營前輩們如果不忘「為人民服務」的初衷,還是盡早讓候選人回歸政見思辨與選民期待,至於什麼DNA就讓遺傳學權威去傷腦筋罷!

(作者為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研究生,新北市民)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