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漢城可以正名首爾 台灣正名有何不可?

上週,南韓正式將首都SEOUL中文譯名正名為「首爾」,比起原先的譯名「漢城」,首爾顯然是「脫中國化」的稱呼。

對於非中文世界來說,SEOUL就是SEOUL,不會因為「漢城」的譯名,而聯想到韓國與中國有無歷史瓜葛。但是,對於中文世界而言,尤其是與朝鮮半島接壤的中華人民共和國,SEOUL譯成「漢城」,就會多一層朝鮮半島也是「自古即屬於中國」的政治聯想,對此韓國當然是難以接受的。隨著「首爾」新譯名的出現,以及未來逐漸在中文世界取代「漢城」,中國想要對韓國進行「歷史迫害」的機會就少多了。

不必多說也知道,SEOUL的中文譯名要由漢城改為首爾,就有這層考量。近來,中國屢屢利用歷史研究的方式,論證韓國史上位於佟佳江流域的高句麗政權,是受中原王朝制約和地方政權管轄的中國邊疆民族政權。不僅如此,高句麗滅亡後流亡到松花江流域建立的渤海國,也被中國視為中國史的一部份。中國的用意無非是,只要情況需要中國可以隨時宣稱,朝鮮半島自古以來也在中國的範圍之內。

對於中國的說法,韓國反駁說,高句麗和渤海國都是韓國史的一部份。南韓媒體還批評說,中國的作法帶有政治企圖,是想製造介入北韓的理由。

事實上,中國對待相鄰的國家,早就在玩弄這種霸權把戲,它自稱「台灣自古即屬於中國」,便是一個例子。中國老是拿歷史上疆域最廣闊的朝代,作為計算「固有之疆域」的基礎。可笑的是,包括中國歷史著作裡的元朝、清朝,明明屬於非中國人建立的蒙古帝國、大清帝國,中國歷史也隱瞞自己被他們統治的事實,把那些征服王朝算做中國「萬代一系」的朝代。

以台灣來說,中國與台灣同樣是被大清帝國併吞之地。大清帝國存在期間,不僅併吞了中國與台灣,它的統治範圍包括了西伯利亞一部分、庫頁島、中亞一部分等地。很明顯,大清帝國的概念,和現在所謂的中國是不同的。台灣本來與中國無關,一六八四年才被大清帝國併吞。一八九五年,大清帝國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把台灣永遠讓與日本。換言之,台灣是大清帝國併吞台灣之後讓與日本的,不是中國讓與日本的。

如果中國要把大清帝國當作中國,並把大清帝國割讓出去的台灣視為中國的一部份,那就會產生一個相當離奇的併發症。亦即,如果大清帝國讓與日本的三萬六千平方公里的台灣,與中國是不可分割的整體,那麼大清帝國讓與俄羅斯的超過一百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不是更應該是與中國不可分割嗎﹖中國既然對三萬六千平方公里的台灣那麼在乎,不是更應該追討俄羅斯侵佔的超過一百萬平方公里的「自古屬於中國」的土地,甚至不惜用武力與俄羅斯一戰以完成中國的統一嗎?可是,中國連說都不敢這麼說。由此可見,中國把併吞台灣當作民族復興的論調,根本有違歷史事實真相。

透過台灣的例子也不難了解,中國對高句麗、渤海國的論述,也只是為其霸權野心鋪路罷了。中國的歷史著作,總是把曾與中國有過模糊關係的國家,視為中國歷史的一部份。尤其是,中國若干朝代曾經以軍事入侵過的地區,更被他們說成中國的邊疆民族政權。但換個角度看,事情正好相反。就以高句麗、渤海國來說,為什麼不能看成是中國部份地區曾被韓國人佔領過呢﹖如果按照中國的論調,韓國人不是也可以宣稱中國東北「自古即屬於韓國」嗎﹖中國古代以「天朝」自居,自以為是世界的中心,現在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不也犯了同樣的錯誤嗎﹖

對於台灣,中國總是拿歷史上的薄弱史料,牽強附會台灣早就屬於中國。反倒是,大清帝國比較誠實,它一再強調台灣自古並不屬於中國,而是康熙皇帝打下來的。當年一度併吞台灣的大清帝國都說得這麼誠實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還要瞎掰下去嗎﹖台灣在歷史上被大清帝國併吞過,也被大清帝國割讓給日本,一九四五年則是由美國為主的盟軍從日本統治下解放的。這些歷史事實,史料俱在,不容捏造。

SEOUL中文譯名改為首爾,對韓國而言名正言順,也是杜絕中國扭曲歷史的有效之道。此事表面上與台灣無關,實際上凸顯了中國對待鄰近國家,其霸權野心是沒有止境的。中國在武力威脅之上再制訂「反分裂法」,併吞台灣的部署愈來愈積極,如果國際社會繼續姑息縱容,將來不僅是台灣海峽難得平靜,連東北亞和其他的中國相鄰地區,都會被霸道的中國搞到雞犬不寧。對SEOUL中文譯名正名欣然接受,卻對台灣正名存有疑慮的人,實應有見於此。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